一種僅重74毫克的新裝置可直接接入昆蟲大腦,控制其運動。
北京理工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最輕的昆蟲大腦控制器。
該裝置重量僅為74毫克,比蜜蜂通常攜帶的花蜜囊還要輕。
據報道,負責此項研發的團隊認為,成群的腦控昆蟲可用于偵察區域并協助救災行動。
中國的半機械蜜蜂
工蜂通常攜帶的花蜜囊重量約為其體重的80%。飛行時,它們會將后腿收起以減少阻力。
為了利用自然選擇所造就的驚人效率,由趙杰亮教授領導的北京理工大學團隊開發了一種直接連接昆蟲大腦的系統。
該裝置固定在蜜蜂背部。三根探針刺入蜜蜂大腦,隨后通過電子脈沖指揮蜜蜂朝特定方向飛行。在測試中,蜜蜂有90%的時間會服從這些指令。
在此項新進展之前,由新加坡研發的最輕半機械控制器重量是它的三倍。該裝置可指揮甲蟲和蟑螂。然而,額外的重量意味著它們會很快疲勞。
如今,憑借更輕量化的裝置,中國團隊認為其系統可讓腦控蜜蜂充當軍事偵察員。該團隊于6月11日在《中國機械工程學報》上發表了研究成果。
科幻中的蟲草?
這個新系統可能會讓一些讀者聯想到冬蟲夏草(cordyceps),這種寄生真菌會“僵尸化”昆蟲并控制它們的身體。
趙教授的團隊實際上是用技術模仿了冬蟲夏草的功能,后者在游戲和劇集《最后生還者》(The Last of Us)中被用作僵尸病毒的前提設定。
為了制造這個科幻般的系統,團隊在聚合物薄膜上印制電路。這種薄膜像昆蟲翅膀一樣薄且柔韌,但能夠容納微小的計算機芯片。
在測試中,科學家們成功讓蜜蜂朝不同方向移動,并讓蟑螂沿著預先設定的長路徑行進。
趙杰亮及其同事寫道:“基于昆蟲的機器人繼承了其生物宿主卓越的機動性、偽裝能力和環境適應性。”
仍存挑戰與潛在應用
仍有一些障礙存在:蜜蜂需要有線供電,而蟑螂在被系統電擊10次后會感到疲勞。電池系統也會增加重量,使昆蟲疲憊。盡管如此,該團隊相信他們的裝置可以改進,使昆蟲能夠執行搜索任務。例如,它們可以在地震后搜尋幸存者。
雖然該技術可用于有益目的,但也引發了人們對新型監控國家(即每只昆蟲都可能是間諜)潛力的擔憂。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補充道:“與合成替代品相比,它們展現出更強的隱蔽性和更長的操作續航能力,使其在城市作戰、反恐禁毒以及關鍵救災行動等場景中進行隱蔽偵察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