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上貨船被襲擊的于波還沒過去。
外媒就傳出一則爆炸性新,指責中國中國軍艦用激光“鎖定”德國飛機。
德國外長揚言這是“不可接受的威脅”,要求中國“給個說法”。
一時間國際輿論沸騰,德國媒體繪聲繪色地描述現場。
中國國防部站出來一錘定音!
德國憤怒的算計
事情的起因得從德國媒體報道說起,對方稱一架參與歐盟“盾牌”行動的德國飛機,在紅海執行“例行偵察”任務時,突然發現一束激光從下方海面射來。
德方言之鑿鑿,說這束激光來自一艘中國軍艦,語氣中滿是“威脅”和“挑釁”的指責。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在接受采訪時火藥味十足:“這種行為完全不可接受!我們要求中方立即解釋!”
德國外交部更是迅速行動,語氣強硬地表達不滿。歐盟久久找找不到中國把柄,沒辦法把中國拖下水。
這會聞到了血腥味跟鯊魚一樣,一個比一個蹦跶的歡快!
這一連串動作快得讓人目不暇接,仿佛德國已經抓到了中國的“鐵證”。可細想之下,事情似乎沒那么簡單。
就在輿論被德國的憤怒推向高潮時,中國國防部站出來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說法。7月10日,國防部新聞局回應媒體質詢:德國的指控“與事實完全不符”。
中方明確表示,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當時正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根本沒踏足紅海,更別提用激光照射什么飛機了。
這回應狠狠打臉了德國的指控,這種烏龍也是能隨意攀咬的嗎!
德國的動機
德國的指控為何如此離譜呢!
小編看了一下目前僅有的消息報道,根據德國媒體的披露,這架飛機并非德國軍方的正規裝備,而是臨時租用的民用飛機,駕駛員也不是軍人,而是民航飛行員。
這樣的配置,乍看像是“低配版偵察”。有專家分析指出,這架飛機很可能被改裝成了間諜飛機,專門用來刺探情報。
換句話說,德國可能打著“例行偵察”的旗號,派飛機靠近軍艦,試圖收集點什么“猛料”。
結果軍艦顯然不是吃素的,面對不明身份的飛機抵近,采取了必要的驅離措施,這種操作在國際軍事行動中再正常不過。
可德國似乎沒料到會“踢到鐵板”,任務沒完成,反而被反制。
于是,德國選擇了“惡人先告狀”,結果沒搞清楚對方到底是哪邊的軍艦,直接把鍋甩給中國,渲染“激光照射”的驚險故事,試圖在輿論場上占得先機,這才有了這次的烏龍事件。
有軍事專家分析,德國的動機恐怕不只是單純的“誤會”。
近年來,中國在亞丁灣的護航行動和吉布提的海外基地建設,讓一些西方國家如坐針氈。
德國此舉,很可能是在配合歐盟的整體策略,試圖通過抹黑中國海軍,營造中國是“海上威脅”的形象,為西方在該地區的軍事布局爭取更多話語權。
更別提,中歐峰會即將在7月晚些時候召開,德國和歐盟在這時候拋出這樣的指控,顯然是想在外交和貿易談判中給中國施壓。
紅海還是亞丁灣?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個關鍵細節,德國一口咬定事件發生在紅海,可中國卻說,自己的艦艇編隊壓根就不在紅海,而是在亞丁灣中間還隔著曼德海峽。
這兩個地方雖然相鄰,但絕不是一回事。
紅海是連接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水道,戰略位置敏感,而亞丁灣則是中國海軍長期執行護航任務的區域。
德國的飛機如果真在紅海“偵察”,怎么就飛到了亞丁灣去“碰瓷”中國軍艦?
要么是德國搞錯了地點,要么就是故意混淆視聽。
更讓人費解的是,德國至今沒有拿出任何確鑿證據證明“激光照射”的存在。沒有照片、沒有視頻,連飛機的具體受損情況都沒披露。
反觀中方,回應干脆利落,直接否認了激光設備的使用。如此一來,德國的指控更像是空穴來風,靠著媒體的渲染來“帶節奏”。
德國媒體在事件發生后還在不斷“補刀”,試圖通過分析和猜測來強化自己的立場。但隨著中方的澄清,德國的說辭開始顯得站不住腳。
中歐關系的暗礁與合作的前景
這場風波的背后其實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博弈。
當前,中歐關系正處于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美國在全球范圍內挑起關稅戰,試圖通過經濟手段壓制中國和歐盟。
而中歐之間,無論是電動車、醫療設備還是稀土出口,都有諸多待解的貿易難題。本來,中歐完全可以攜手應對外部壓力,但德國的這次“烏龍指控”,無疑給雙方的合作蒙上了一層陰影。
歐盟的一些動作也讓人看不懂。就在中歐峰會召開前夕,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發表演講,指責中國在產能、補貼和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問題,甚至還扯上“中俄關系”,要求中國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仿佛把中國當成了需要“討好”歐盟的角色。
更離譜的是,歐盟還要求中國在氣候問題上做出更多承諾,卻對自己的環保承諾敷衍了事。
這種雙標操作,讓人很難對歐盟的誠意抱有信心。
反觀中國,始終保持著克制和理性。面對德國的指控,中方不僅迅速澄清事實,還呼吁雙方加強溝通,避免誤解升級。
中方還特別提到,中德之間沒有根本性矛盾,完全可以通過對話解決分歧。這種態度,既展現了大國的風范,也為未來的合作留下了空間。
國際社會的反應與德國的尷尬
隨著事件發酵,國際社會對這場風波的反應也逐漸浮出水面。一些中立的國際媒體和分析人士開始質疑德國的指控。
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道就指出,德國關于“激光照射”的說法缺乏直接證據,更多是基于推測和渲染。
更有分析認為,德國的飛機可能確實在執行敏感任務,試圖刺探中國軍艦的情報,結果反被驅離,顏面盡失。
德國國內的輿論也開始出現分化。一些德國學者和媒體人公開質疑政府的反應過于草率,認為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大肆指責中國,不僅損害了中德關系,也讓德國在國際舞臺上顯得不夠專業。
更有甚者,一些德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調侃:“我們的飛機飛到亞丁灣去‘偵察’,結果發現自己搞錯了地方,這不是國際大笑話是什么?”
一些非洲和中東國家的媒體甚至公開支持中國,稱德國的指控是“無中生有”。
中德、中歐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合作的空間遠大于分歧。只要雙方摘下有色眼鏡,真誠對話,未來的路只會越走越寬。
至于德國,下次在“偵察”之前,不妨先搞清楚地點和對手,別再鬧出這樣的國際大笑話了。
畢竟,紅海和亞丁灣,可差著好幾百公里的距離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