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第一期“楚雄好人”名單中,楚雄技師學院農業和生物制藥學院實訓組組長郭喬儀榮獲“楚雄好人”敬業奉獻類別獎。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扎根農業職業教育27年的致公黨黨員,看看他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在彝鄉大地書寫的關于教育、科研與奉獻的動人篇章。
郭喬儀,男,1971年6月出生,致公黨黨員,州政協委員,楚雄技師學院農業和生物制藥學院實訓組組長,郭喬儀彝醫藥大師工作室負責人。郭喬儀扎根農業職業教育27年,長期從事中(彝)藥材種植教學任務和彝藥科學研究,工作中既彰顯了一名優秀教師的本色,又突出了一名職業教師服務社會的特色。2024年被省人民政府評定為“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首席技師”,2021年被授予“楚雄州第九屆先進工作者”稱號,被評為“彝州科技領軍人才”、“興楚英才”、楚雄州“最美職工”。
深耕講臺育桃李,無私奉獻護成長
“學生的成長,就是我最大的成就。”這是郭喬儀常掛在嘴邊的話。27年來,他不僅深耕中(彝)藥材種植教學一線,更心系學生成長,尤其關注有困難的學生。他無私資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將獲得的獎金全額捐助給需要幫助的學生,還常年向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捐資助學,只為讓山區孩子能擁有更好的學習條件。為培養學生的科研與創新精神,他犧牲休息時間組建生物技術學生創新團隊,帶領學生開展科研實踐,先后培養出60余名創新人才。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得到了更好的成長與發展,而他自己也被評為州級“優秀教師”“師德模范”,用行動詮釋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踏遍青山尋彝藥,科研創新促發展
“彝藥是彝鄉的瑰寶,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里流失。”帶著這份信念,郭喬儀一頭扎進彝藥研究的世界。27年間,他完成省、州、院級科研課題11項,實現8項技術創新,解決7項技術難題,成功完成小兒腹痛草、小紅參等10余種瀕危彝藥野生資源的馴化研究,為彝藥資源保護筑起了一道堅實防線。為收集彝藥資源,他歷時15年爬山涉水,足跡遍布彝州的山川峽谷,共收集彝藥資源600余種,建成省內活體彝藥標本最多的種質資源庫1個,既為藥學專業學生提供了鮮活的實訓教材,更讓彝醫藥事業有了堅實的科研基礎。憑借突出的科研成果,他先后獲得州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成為名副其實的“彝州科技領軍人才”。
情系“三農”守初心,技術賦能助增收
郭喬儀長期深入基層,發揮專業優勢服務“三農”。2015年引入并推廣羊肚菌種植,帶動20余家企業、300多戶農戶種植3000余畝;2017年至2018年作為技術負責人推動雙柏縣發展佛手種植5000余畝,輻射萬畝佛手產業,惠及240余戶農戶;2004年起在楚雄市呂合鎮干田村指導梨樹種植,通過培訓等提升產量質量,經過20多年的持續指導,干田梨產業發展壯大。至2020年,干田村發展云南紅梨種植1.1萬余畝,讓干田村從貧困村變為富裕村。
從講臺到田間,從實驗室到大山深處,郭喬儀用27年的堅守,在教育、科研、服務社會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他是學生眼中的好老師,是同事心中的科研先鋒,更是農民信賴的“技術顧問”。這份敬業奉獻的精神,如同他培育的彝藥一般,在彝鄉大地上深深扎根,綻放出最美的光彩。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吳珂 實習生 李珍池 文
云南楚雄技師學院 云南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圖
責編 楊燕婷
校對 童文文
審核 李元
終審 楊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