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直接下場協助以色列打擊伊朗后,美以同盟再度經受“壓力測試”,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訪美被視作兩國“親密無間”的最新注腳。然而,美以關系之間的暗流與間隙正隨著以色列“絕對安全”訴求的持續膨脹而不斷擴大,使美國對中東局勢的管控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以色列:隱形“拆臺者”
自詡“交易大師”的特朗普將推動地區和平協議視為自身“協議締造者”身份貼金的關鍵抓手,然而他通過多線談判構建美國主導的中東戰略體系,在關鍵節點屢屢遭遇以色列的“非合作”阻力。
首先,加沙停火折戟是對特朗普的直接打臉。特朗普上臺前夕選派特使施壓以色列,進而促成哈馬斯與以色列達成第一階段停火協議,送上“執政見面禮”。盡管特朗普在巴以問題上采取極端親以立場,但其真實意圖并非讓中東陷入長期沖突,而是希望將巴勒斯坦“困鎖”在以色列絕對控制下,在“穩定表象”中持續邊緣化巴以問題,為以色列蠶食“兩國方案”鋪路。然而,停火僅維持數周便因以色列重啟軍事行動而破裂,無疑是對特朗普“調停能力”的嘲諷。
其次,以色列對“兩國方案”的不斷破壞導致亞伯拉罕協議擴大面臨不確定性。特朗普第一任期推動阿聯酋、巴林等國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后,亞伯拉罕協議成為整合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主要抓手。特朗普第二任期將目標鎖定亞伯拉罕協議擴容,沙特的態度成為關鍵。美國以簽訂安全保障協議為籌碼吸引沙特加入,同時借敘利亞變局契機,既應沙特訴求解除對敘利亞制裁,又積極推動敘以關系正常化。但以色列在加沙及地區沖突中愈發強硬的姿態直接破壞了這一謀劃,沙特雖為深化與美國合作而有意改善沙以關系,卻始終將“兩國方案”作為巴以問題不可逾越的底線,并牽頭組建支持“兩國方案”的國際聯盟。而以色列持續破壞“兩國方案”,最終導致美國拉攏沙特的計劃徹底落空。
第三,以伊“12日戰爭”破壞美伊談判。特朗普試圖“極限施壓”迫使伊朗妥協,而以色列主動挑起與伊朗沖突,雖然獲特朗普同意,客觀上卻使美伊談判陷入更深危機。這種火上澆油的行為,暴露出以色列在地區安全問題上與美國戰略節奏的嚴重脫節。
特朗普:欲“以打促談”
特朗普在以色列襲擊伊朗后通過多種方式表示此次襲擊經他批準,同時又施壓伊朗恢復談判,無疑也是一種“挽尊”行為。而美國轟炸機對伊朗核設施的高調打擊,本質上是一場“雙向示強”的戰略表演:既是對伊朗“極限施壓”,更是通過“親自下場”的姿態重建對以色列的戰略約束。
當特朗普宣稱打擊取得勝利并強調美國有能力保護以色列時,潛臺詞是:既然美國已為以色列安全“全力背書”,以色列就應在加沙停火、地區擴張等問題上作出妥協。內塔尼亞胡訪美期間,特朗普或將以此為籌碼,要求以色列配合美國的戰略節奏。
但這一“以打促談”的策略能否奏效,目前仍存在巨大變數。一方面,特朗普雖然試圖約束以色列,卻受到幕僚團隊中親以勢力掣肘,實際難以對以色列實施有效節制,加之以色列國內極右翼勢力因“絕對安全”訴求膨脹而影響力日增,特朗普的管控難度持續攀升。另一方面,從談判邏輯看,哈馬斯和伊朗同美以的對話更多是基于當前戰略弱勢的權宜之計,三方間的結構性矛盾(如巴以領土爭端、伊以生存互疑)并未根本緩解。即便特朗普最終促成加沙停火、敘利亞加入亞伯拉罕協議等“成果”,這些“成果”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仍高度存疑。
(作者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原標題:《深海評 | 特朗普中東布局頻遭“拆臺”:美以戰略暗戰》
欄目編輯:王佳燁
來源:作者:周亦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