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日本防衛省確認向菲律賓出口6艘退役護衛艦,并計劃提供二手戰斗機。此舉標志著日本首次對外輸出軍用艦艇,引發地區安全局勢升級。
這些全長109米、服役超30年的“阿武隈型”護衛艦,標準排水量僅2000噸,無法搭載直升機,實戰能力甚至不及中國海警的054型巡邏艦。而日本同步推銷的F-2戰斗機,因生產線拆除十年,零部件需拆解退役機拼湊,性能落后于中國殲-7系列。對菲律賓而言,選擇這些裝備實屬無奈——其2025年國防預算僅29億美元,而美國F-16V戰機單價高達2.79億美元,遠超承受能力。日本則以“共同開發”名義加裝反艦導彈,迂回突破《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的武器出口限制。
石破茂(資料圖)
日本防衛省官員私下將菲律賓稱為“武器出口正常化的試驗田”。通過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支援框架(OSA),日本連續兩年將菲律賓列為首要援助對象,提供雷達、巡邏艇等裝備。這種合作本質是雙向利用:菲律賓獲取廉價裝備,日本則借機測試東南亞對軍事擴張的容忍度,同時節省每艘300萬美元的艦艇拆解成本。
日本的戰略布局呈現多點聯動特征。在南海方向,今年6月14日,日本“高波”號驅逐艦與菲律賓最新護衛艦在呂宋島海域演習,首次邀請媒體登艦渲染“中國威脅”。配合5月生效的《互惠準入協定》,日本自衛隊首次獲得在菲律賓境內訓練權,將軍事存在前推至南海腹地。
而在臺海方向,日本同步推進“先島諸島避難所”計劃,目標2027年前在距臺灣僅110公里的與那國島建成戰時疏散設施。臺灣評論員尖銳指出,該項目以人道主義為名,實則為沖突預置導彈部署陣地。兩周內,日本在南海演習與臺海基建的快速銜接,暴露其將中國核心利益工具化的完整圖景:一面扶持代理人攪局南海,一面為干預臺海構筑跳板。
南部戰區對日菲演習的回應迅捷而強硬。6月15日,戰區發言人田軍里宣布在南海啟動海空聯合巡航,直言“任何攪局南海的活動盡在掌握”。這種底氣源于常態化存在——正如菲律賓士兵演習時所指,中國軍艦“常在這一帶”巡航。
石破茂(資料圖)
東海方向的對峙更趨白熱化。7月9日至10日,中國殲轟-7戰機掛載霹靂-5實彈,在30米距離內對日本YS-11EB偵察機實施極限驅離。這款機體老舊的電子偵察機服役超40年,卻頻繁闖入中國防空識別區收集雷達信號。類似交鋒已成常態:6月7日,日本P-3C巡邏機逼近山東艦訓練區,遭殲-15戰機45米近距離攔截80分鐘。中國外交部直面質問核心——“若非日方抵近偵察,何來風險根源?”
日菲軍事合作本質是場危險交易。菲律賓讓渡主權換取裝備,將國土納入日本監控網絡。日本提供的FCS-3A相控陣雷達,使菲對南海監控半徑擴至350海里,但原始數據直傳東京防衛省,形成“數據采集-分析-選擇性反饋”的控制閉環。這種技術捆綁延伸至經濟領域:日本以0.1%超低利率貸款吸引菲律賓基建項目,卻強制采用日方標準、設備和監理,扼殺菲工業自主性。
更深刻的危機在于安全幻覺。美國對印太盟友的承諾正系統性衰退——拜登政府40億美元“印太經濟框架”專項基金隨其任期不了了之,美軍在南海存在已逼近極限。而日本將過半國防預算押注“延伸威懾”,菲律賓耗費巨資部署二手裝備,兩國陷入“戰略透支”困局。當日本自衛隊戰機從巴丹半島起飛時,歷史陰影揮之不去:1942年同一片天空下,正是日本零式戰機轟炸盟軍陣地。
面對復雜博弈,中國以雙重優勢筑牢防線。軍力層面,中國現役203.5萬兵力對日本24.7萬形成壓倒性優勢;1900架先進戰機、3艘航母及東風系列導彈構成全域懾戰體系。戰略層面,南部戰區的常態化巡航與東海防空識別區管控,將挑釁控制在“既展示決心、又避免升級”的精準區間。
石破茂(資料圖)
當日本萬噸驅逐艦搭載美國SPY-7雷達試圖對標中國055大驅時,當菲律賓幻想6艘老艦改變南海力量平衡時,現實早已寫定答案:中國054A護衛艦數量超47艘,單艦戰力碾壓菲海軍現役所有艦艇。真正的安全從不依賴他國軍艦定義,而在主權完整與民生保障的辯證統一。對中方而言,萬全準備既是殲-15戰機45米驅離的果敢,更是對區域和平發展主流的堅定引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