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盛夏,行走在古蜀道翠云廊,頭頂是千年古柏交織的濃蔭,腳下是印滿時光痕跡的青石板,仿佛踏入了一條與世隔絕的時光隧道。
這條全世界面積最大、存世最長、數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柏群,以其平均1050歲(最高達2300年)的樹齡,吸引著國內外游客。
如何讓現代電網,與千年古柏和諧共生?國網廣元供電公司探索“生態+電力”融合模式,當年11月,一曲電與古柏和諧共生的佳話便由此奏響。
在古老的蜀道上,廣元電力人用最高的標準、最嚴的要求、最實的舉措,通過遷桿架線、架空改地埋、繞道架設等方式,規避保護沿線古樹名木,讓現代電網的脈搏與千年古柏的生命律動,讓這片蒼林綠海持續延綿,讓蜀道文化賡續傳承。
人背馬馱護生態
今年1月初,在古蜀道漢陽段,一支特殊的運輸隊打破了山林的寂靜——嗒嗒、嗒嗒……清脆的騾馬蹄聲在萬年青石板上回蕩,一行行深深的蹄印,蜿蜒伸向云霧繚繞的山頂。馬幫的鈴聲,在千年蜀道上與現代電網為古柏“讓路”的需求,交織出獨特的韻律。
“有3基鐵塔的塔基位置,必須穿越蜀道核心區才能抵達。為了保護沿途每一棵珍貴的古柏和原始生態,大型機械完全無法進入,只能靠騾馬馱運。”110千伏沙劍線大修施工現場管理人員何軍道出了當時的艱辛。一匹騾子一次負重近五百斤,一天往返十余趟;天氣惡劣時則寥寥數趟。若騾馬無法轉運,靠人工肩挑背扛。僅運完一基鐵塔所需的材料,就需耗費半個月,然而,為了守護這些穿越千年的“活化石”,電力人甘愿付出這樣的“慢工”。
施工人員進行該線塔導線展放作業。劍閣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條連接劍閣北部與中心腹地的“電力大動脈”——110千伏沙劍線,早年建設時跨越了翠云廊核心區域。如今部分設備老化,可能對古柏的成長構成威脅。國網廣元供電公司采用“以塔代桿”技術,將18米的舊電桿換成35.6米高的鐵塔,并對老舊導線、金具、絕緣子等進行更換,共新建鐵塔6基,拆除老舊電桿8基,改造架空線路1.594公里。此舉既保障了電力線路安全運行,又為古柏騰出了充足的生長空間,實現了林電共安。
每一塊沉重的塔材,每一袋必需的水泥砂石,都依靠人背馬馱。施工人員采用最謹慎的抱桿組塔工藝和掏挖基礎方式,如同呵護珍寶般小心翼翼,唯恐傷及古柏哪怕一寸根系、一片枝葉,成功規避保護古樹名木240余棵。
“這次新組立的鐵塔高三十多米,這下電力線路與千年古柏之間的距離徹底拉開。”何軍說道,生態保護與電網建設并非對立,而是共生共贏。
一點一策構和諧
穿山越嶺的供電線路,如何與這片生長的古柏林“和諧共生”——既保證供電安全,又守護生態效益?
距離劍閣縣普安鎮龍鳳村蜀道徒步補給點不到300米的地方,一道呈弧形的架空線路引人注目。在距離線路約20米處,靜靜佇立著七八株樹齡500至1000年的古柏,枝繁葉茂,無言訴說著歷史。
“這道弧線是10千伏漢劍線58+1至58+5號線路區段。改造前,58號至59號區段呈直線穿越古柏群,距離枝葉不足5米,存在安全隱患。”在龍鳳村臨近古柏電力隱患治理點,電力施工人員孫步杰指著一檔已經架好的線路說到。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然而,為了保護古柏,國網廣元供電公司毅然選擇了“繞道而行”。新架設的線路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增加了5根電桿,長度從89米延長至約300米。
“這道特意畫出的‘弧線’,是電網對古樹最深沉的敬意。當然是為了保護古柏!”孫步杰語氣堅定,讓電力線路與古柏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就是為它們預留未來的生長空間。
繞道架設、架空改地埋……自2023年11月起,國網廣元供電公司通過“無人機飛巡+人工巡檢”雙管齊下,逐一排查7778株古柏附近的電力隱患,對發現的82處隱患進行評估建檔,并采取“一點一策”方式精準整改。
截至今年5月底,所有82處隱患已整治完畢。共改造10千伏線路12.02千米,低壓線路12.586千米,下戶線6.356千米,更換變壓器3臺共600千伏安,低壓分支箱9臺。
科技賦能守長青
一根電線,連接著生態文明建設與千家萬戶燈火。普通的線路遷改與大修,被賦予了守護歷史與未來的使命。6月11日,廣元市發布高溫橙色預警,氣溫直逼38℃以上。翠云廊景區上空,無人機正沿輸電線路巡邏。地面上,國網廣元供電公司“護柏天團”成員吳灝、甘飛頂著烈日,緊盯平板電腦上傳回的實時圖像,一絲不茍。
共產黨員服務隊在翠云廊景區開展安全用電檢查。劍閣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測溫、日常飛巡、特殊巡視、清理鐵塔周圍易燃物……除了常規工作,每年自3月30日起,“護柏天團”會對穿越翠云廊景區森林防火重點區段的220千伏赤天二線及周邊10千伏線路加強防火巡視。清明、春節等重要節假日,景區附近線路更有專人蹲點值守,并向游客宣傳防火知識。
“這些上千年的古柏是最珍貴的寶貝,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在任何施工前,它們都安然無恙。”甘飛強調,越是防火關鍵期,越要精細,每周至少進行3次以上高密度巡視。
科技是“護柏人”的得力助手。“人工+無人機”雙保險模式,確保隱患無處遁形——無人機多角度無死角拍攝桿塔本體、金具等細節,人工巡檢則查漏補缺。此外,紅外測溫、智能監控等手段也被廣泛應用。安裝在鐵塔上的在線監測設備,對穿越景區重要區段的塔基周邊情況嚴密監控,織就一張守護古柏與電網安全的科技之網。
從為古柏主動“讓路”的線路遷改,到人背馬馱筑起的生態電網,再到科技武裝的“護柏人”,國網廣元供電公司用扎實行動,守護著古蜀道上永恒的蒼翠。(陽林玥、李恒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