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15時整,熾熱的陽光依然炙烤著大地,將濱洲鐵路線701公里處的順河站通信鐵塔鍍上一層耀眼的金色。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海拉爾電務段海拉爾通信車間一工隊的工長袁野正專注地攀爬在鐵塔上,汗水順著安全帽邊緣滑落,他一絲不茍地檢查著通信設備的每一個部件,確保鐵路通信通道的穩定運行。
通信鐵塔作為鐵路系統的關鍵基礎設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些高聳的鐵塔構成了鐵路通信網絡的骨干,確保列車與各站點之間的信息能夠實時、準確地傳輸。一旦通信信號出現問題,可能會造成列車與車站之間的聯絡不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通信完全中斷,進而對鐵路運輸的安全性和運行效率產生重大影響。
今年是袁野參加暑運的第10年,他背著工具包,一邊全神貫注地攀爬,一邊小心翼翼地挪動著兩條安全鎖扣。鐵塔連接處的角鐵非常鋒利,稍有不慎就會劃破工作服,甚至劃破作業人員的手臂。經過20分鐘的攀爬,成功抵達鐵塔頂部。在不足3平方米的圓盤平臺上,他固定好安全帶鎖扣稍作休息,隨后跪坐在饋纜連接處,拆除老化破損的防水膠帶,并重新進行防水處理,直到密封徹底。緊接著他緩緩站起身,移動到護欄邊緣,身體微微前傾,開始精準地調整天線俯仰角數值。
受風力影響,塔身在風中微微晃動,汗水不斷從他曬得發紅的臉頰滑落,但他始終保持著穩定的雙手,將天線從3度精確調整到5度后立即鎖緊。在每年暑運來臨前,袁野和工友們都需要頭頂炎炎烈日,定期攀爬這些相當于15層樓高的鐵塔,檢查天線設備、測試信號強度、排除各類干擾,用專業與堅守確保每趟列車都能與各站點間保持暢通無阻的“對話”。
回想起2014年,24歲的袁野離開蘭州交通大學的校園,來到海拉爾電務段,自此開啟他的通信生涯。他清晰記得第一次獨立作業時,仰望45米長梯時,雙腿發軟、頭暈目眩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他已記不清為征服高塔反復攀爬了多少次,汗水與堅持早已刻入骨髓。如今,45米的鐵塔在他眼中變得渺小,塔尖仿佛觸手可及,那里掛滿了他追逐夢想的烙印,如同遠方光芒中的燈塔,鎮定著一顆顆躁動的心。
巡檢鐵塔是一項考驗作業人員綜合素質的活兒。據袁野介紹,通信鐵塔沿鐵路線路兩側建設,平均每6公里左右一座,管內沿線地處山嶺風口,田野、沼澤、濕地等空曠區域的高塔常吸引鳥群筑巢,其中鐵絲等條狀異物易干擾無線信號收發,需定期執行“小鳥搬家”和清理垃圾任務。
“維護鐵塔的挑戰遠不止于此,作業人員需在極端環境下克服多重障礙”。由于地處內蒙古東北地區,冬季鐵塔表面常結冰,極易失足增加攀爬風險;加之暴雨、狂風等災害易引發鐵塔傾斜、地基塌陷等問題,因此這項工作便要選擇身體素質好、技術精湛、應急能力強的人員,在夏季制定周密計劃,以應對突發情況和長期攀爬的體能消耗,每一次攀爬不僅是技術的較量,更是意志的磨礪。
“工長,等一下,你身后鐵塔外側有一個編織袋卡在塔身連接處?!痹跋滤r對講機里傳來防護員王磊的聲音。他轉過頭探身觀察,很快鎖定編織袋位置。只見他迅速調整安全帶,屈膝蹬住直徑不足十厘米的球籠橫桿,雙手緊抓角鐵,憑借靈活的身姿,像一只矯健的猿猴般輕松通過狹窄的球籠空隙,腳步緩慢地移動到塔身另一側,上身微微前傾,伸出右手將飄蕩的編織袋拿下來,順勢裝入隨身攜帶的工具包中。
從剛參加工作的青澀小伙,到如今獨當一面的工長,袁野在 45 米的鐵塔上,書寫著自己的青春與擔當。那高聳的鐵塔,是他人生中堅守的高度,也承載著他對鐵路事業的熱愛。每一次登頂,眺望遠方飛馳的列車,他的心中都充滿了自豪。
(中國日報黑龍江記者站 周慧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