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的八分之一淘汰賽連出兩場冷門,曼城與國米被淘汰出局,他們的對手都是邊緣聯賽的隊伍。藍月軍團的跟隊記者喬拜利談論了主隊失利的原因,曼城的球員們不如利雅得新月的球員們“耐熱”,畢竟沙特俱樂部的球員們習慣了炎熱的天氣,英超隊伍不適應美國的炎熱氣候。然而喬拜利認為,主帥的戰術模式存在著問題。喬拜利指出:瓜迪奧拉過于注重中場的密度,這就導致了曼城的陣型太過壓縮,B席、賴因德斯和京多安放不開手腳,中場的防守過于拘謹。而且到了加時賽,藍月軍團球員們的體能下滑更加嚴重,因為主教練注重中場密度,必然導致球員們的跑動距離增加。
瓜迪奧拉收縮防守陣型,用于建設中場的密度,過于注重中場的結構,反而導致了前場和后場不穩固。所以大家看到了曼城的三粒進球,都是依靠球員的個人能力,球隊的防守形同虛設。在喬拜利看來,瓜帥過于注重中場的密度,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德布勞內離隊了,瓜迪奧拉沒有這位比利時球星的平替者,那么他只能依靠中場密度,來彌補德布勞內離隊之后的損失。喬拜利也承認,這兩場冷門與小因扎吉有關,小因扎吉剛剛執教利雅得新月,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小組賽他們就戰平了皇馬,現在他們淘汰了曼城。
藍黑軍團失去了小因扎吉之后,其戰術能力下滑嚴重,他們以0-2輸給弗魯米嫩塞,更加體現出齊沃與小因扎吉的差距——小因扎吉的含金量還在上升。要知道小因扎吉執教國米三個賽季之間,俱樂部的陣容一直不豪華,馬羅塔喜歡撿漏、免簽一些三十好幾歲的老將。喬拜利表示,如果主教練換成平庸一點的人物,藍黑軍團在這三個賽季的成績可能還不如米蘭。國米在“后小因扎吉時代”的冷門越多,利雅得新月的成績越好,只能說明這位少帥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然而,小因扎吉的執教哲學遠不止于“撿漏”與“整合”。他的戰術敏銳性在每一場硬仗中顯露無遺——從三中衛體系的靈活切換,到針對對手弱點的精準打擊,甚至是在歐冠淘汰賽中屢次以弱勝強的臨場調度。上賽季小因扎吉設計出“誘敵深入+閃電包夾”的陷阱,這種細節層面的預判能力,絕非普通教練所能企及。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對老將的“點石成金”。恰爾汗奧盧在他手下蛻變為意甲頂級節拍器,姆希塔良34歲仍能場均跑動12公里。這些被外界視為“養老合同”的簽約,在他手中卻成了戰術拼圖中的關鍵齒輪。《米蘭體育報》曾調侃:“馬羅塔負責淘二手零件,小因扎吉卻能組裝成法拉利。”
回到瓜迪奧拉的問題上面,這種戰術調整的代價顯而易見。曼城在中場的過度堆積不僅限制了邊路的寬度利用,也讓鋒線球員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哈蘭德頻繁回撤接應,反而削弱了他在禁區的威懾力;福登和格拉利什被迫內收參與中場絞殺,導致邊路走廊徹底淪為對手反擊的通道。更致命的是,這種壓縮陣型的打法放大了后防線的脆弱性。當對手快速通過中場時,曼城的三中衛體系往往因橫向移動不足而露出空當。喬拜利特別指出,羅德里作為單后腰既要參與高位逼搶,又要回撤補位,體能消耗遠超正常水平——這正是加時賽階段曼城連續丟球的深層誘因。
值得玩味的是,瓜迪奧拉并非沒有嘗試改變。聯賽杯對陣紐卡時,他曾試驗過讓B席擔任偽邊鋒來拉開寬度,但效果曇花一現。究其根源,曼城現有中場球員的技術特質高度同質化。這種"全員工兵化"的配置,與瓜帥早年執教巴薩時哈維、伊涅斯塔、布斯克茨各司其職的精密齒輪體系形成鮮明對比。或許正如喬拜利暗示的,曼城真正的困境在于戰術哲學與人員結構的錯位。當傳控體系失去德布勞內這樣的手術刀傳球手,瓜迪奧拉試圖用幾何學般的站位來維持控制,卻忘了足球終究需要打破平衡的鋒芒。冬窗引進一名具有縱向突破能力的中場,或是將福登徹底改造為前場自由人,可能比執著于中場密度更能解開這個死結。畢竟,足球場上最堅固的盾,從來都是由最銳利的矛鍛造而成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