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同樣是深夜,同樣是逮捕令,7月10日凌晨,尹錫悅被當場收押。
曾經在青瓦臺發號施令的人,如今只能在9平米的囚室里數著墻上的劃痕,夏日炎炎牢房無空調。
四個月前剛走出牢門的他,這次可能再也“走不出去”了。
作者-水
從青瓦臺到囚室
那一夜,韓國變了。7月10日凌晨3點,當特檢組的人出現在首爾看守所時,很多人還在睡夢中。
可是對尹錫悅來說,這個時刻意味著一切的結束。從青瓦臺的權力中心到首爾看守所的9平米囚室,這種落差足以讓任何人都膽戰心驚。
說實話,這種從天堂到地獄的轉換,僅僅用了18個月。還記得2022年那個春天,尹錫悅意氣風發地走進青瓦臺,那時候誰能想到他會有今天?
現在的尹錫悅,住在一個沒有床、沒有空調的小房間里,只能席地而睡。每天的伙食費約9元人民幣,菜單是奶酪面包、蒸土豆和混合堅果。
話說回來,這個結局其實早有預兆。去年12月3日那個夜晚,當尹錫悅宣布戒嚴令的時候,他的政治生涯就已經開始倒計時了。
僅僅6個小時,這場政治冒險就以徹底失敗告終。3000名軍警的出動,換來的是國會的一致反對和全民的抗議浪潮。
更要命的是,這次不是他第一次被抓了。今年1月他就被逮捕過一次,但那時候還有總統身份護著,日子過得還算體面。
可這回不一樣了,4月4日憲法法院的全票彈劾,徹底剝奪了他的總統光環。失去了政治豁免權的尹錫悅,就像沒有盔甲的戰士,任人宰割。
這種權力的易逝性,讓人看了都替他捏把汗。昨天還在發號施令,今天就成了階下囚,權力這東西,真的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三巨頭的集體沉默
話說回來,三位大佬的集體沉默可不是巧合。文在寅、樸槿惠、李在明,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先說說文在寅這個人。作為尹錫悅的"政治恩師",他2019年提拔尹錫悅當檢察總長,誰知道后來師生反目成仇。
文在寅現在住在梁山過著退休生活,對于尹錫悅的遭遇,他只是淡淡地說了句"戒嚴是對民主的背叛",然后就沒下文了。
這種克制,既是政治智慧,也是自我保護。畢竟他自己也被尹錫悅調查過,涉及女婿在泰國的110萬元薪水問題。
再看樸槿惠,她的沉默更是意味深長。作為唯一有過相似經歷的前總統,她最能體會尹錫悅現在的感受。
2017年樸槿惠被彈劾下臺,2021年才獲得特赦重獲自由。現在的她住在首爾的自宅里,窗簾拉得死死的,壓根不想蹚這趟渾水。
說起來也是,樸槿惠和尹錫悅雖然同屬保守派,但尹錫悅當年可是親手參與調查她的檢察官。現在看到恩怨報應,她不發聲也算是給足了面子。
最有意思的是李在明,這位現任總統的態度最讓人摸不著頭腦。按理說,作為進步派的代表,他應該對尹錫悅被抓拍手叫好才對。
可是李在明卻選擇了"司法獨立運行"這種官方套話,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這種策略性沉默,體現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謹慎。
畢竟,過度表態可能被指責干預司法,保持距離反而顯得更加明智。而且,讓司法系統自己處理這件事,既能滿足支持者的期待,又能避免政治報復的指控。
總統魔咒
說起韓國總統的下場,那真是一個比一個慘。從1948年建國開始,這個位子就像是被詛咒了一樣,很少有人能善終。
李承晚被趕下臺流亡夏威夷,樸正熙被刺殺身亡,全斗煥和盧泰愚因為腐敗進了監獄。
更慘的是盧武鉉,直接跳崖自殺了。金泳三、金大中雖然沒被抓,但晚年也是爭議不斷,過得并不輕松。
現在尹錫悅又步了后塵,這個"青瓦臺魔咒"看起來還真不是開玩笑的。有一說一,這種現象在全世界都算是罕見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根本原因還是韓國政治的兩極分化太嚴重。進步派和保守派互相看不順眼,一方上臺另一方就使勁拆臺。
總統下臺后被清算幾乎成了常態。你想想,自1987年民主化以來,7位總統中有6位卸任后遭司法調查,這個比例高得嚇人。
還有就是韓國的司法系統特別獨立,總統沒了豁免權,立馬就得面對調查,跑都跑不掉。這套玩法雖然體現了法治精神,但對當事人來說確實夠殘酷的。
第三個原因是民眾對政府要求特別高。經濟一不行或者政策出錯,街頭抗議馬上就來,總統的壓力山大。
尹錫悅這回戒嚴翻車,就是踩了這堆雷的后果。他可能以為自己是總統,可以為所欲為,結果發現韓國的民主制度比他想象的要堅韌得多。
從某種意義上說,尹錫悅的悲劇也證明了韓國民主的成熟。任何人,包括總統在內,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這套制度雖然對個人殘酷,但對國家發展來說,未必是壞事。
未來韓國
這事兒對韓國來說,既是危機也是機會。關鍵看他們怎么處理這個燙手山芋。
從司法角度看,尹錫悅面臨的內亂罪可不是開玩笑的。如果罪名成立,他可能面臨無期徒刑。
更麻煩的是,韓國共同民主黨已經提議修改《赦免法》,禁止總統赦免因內亂罪被定罪的人。這幾乎斷了尹錫悅的后路,連最后一絲希望都沒了。
政治上來說,保守派的國民力量黨現在是四分五裂。為了自保,他們早就和尹錫悅劃清界限了,指望他們出手相救基本沒戲。
不過話說回來,這次政治震蕩也給韓國帶來了新的機遇。李在明政府可以借此機會推進一些必要的政治制度改革,讓權力監督更加有效。
從國際角度看,這次事件也是對韓國民主制度的一次檢驗。美國、歐盟等國際社會都在密切關注,看韓國能否通過制度化的方式處理這場危機。
到目前為止,韓國的表現還算不錯。司法獨立、程序透明、社會穩定,這些都給國際社會留下了好印象。韓國的民主指數在東亞地區排名第二,僅次于日本。
經濟方面,雖然政治動蕩會帶來一些不確定性,但投資者對韓國的長期穩定性還是有信心的。畢竟,這種制度化的權力更迭比政治動亂要好得多。
對于普通韓國民眾來說,這次事件也是一次很好的民主教育。它讓大家看到,法律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哪怕是總統也不例外。
當然,韓國還需要解決一些深層次問題。比如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經濟不平等等等。但至少,這次事件證明了韓國的制度還是靠得住的。
接下來幾個月,韓國政壇可能還會有新的變化。但不管怎么折騰,只要堅持法治原則,韓國就能平穩度過這次危機。
結語
說到底,尹錫悅的悲劇提醒我們一個道理:權力這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誰都別想搞特殊。
不過這也未必是壞事,至少說明韓國的法治還是靠得住的,制度的自我修復能力正在顯現。
你覺得權力和法律到底誰更厲害?這樣的政治震蕩對老百姓是好事還是壞事?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