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沈陽一男子展示在車輛的前引擎蓋上養魚,引擎蓋與車衣之間充滿著水和魚,車衣鼓鼓的像氣球。
引擎蓋與車衣之間充滿著水和魚,車衣鼓鼓的像氣球
7月13日,該車主告訴極目新聞記者,該行為緣起于一次釣魚沒帶水桶,從機蓋處可以倒進水和魚。對此,交警隊工作人員表示屬于非法改裝,不能上路行駛。
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引擎蓋上養了幾條魚,引擎蓋與車衣之間充滿了水和魚。其車衣鼓鼓的,拍攝視頻的網友用手按壓車衣時,會有一些彈性。記者注意到,車衣與引擎蓋之間形成一道屏障,從遠處看宛如琥珀。
車衣與引擎蓋之間形成一道屏障,從遠處看宛如琥珀
視頻發出后,引發網友熱議:“天氣這么熱,車輛剛啟動魚就熟了”“汽車引擎蓋還能養魚?”“這魚怎么放進去的呀”。同時,也有網友質疑:“對待生命太殘忍了”“這么做算非法改裝嗎”“萬一撞到車算誰的責任”。
該網友劉先生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平時喜歡釣魚,有次釣魚時忘記帶水桶,突發奇想就將魚和水直接放到自家車輛引擎蓋的車衣中。至于如何操作,劉先生稱從車輛機蓋處將水和魚直接倒進去就可以。
劉先生稱,他的車輛先貼了一層彩繪定制改色膜,外加一層TPU聚己內酯材質的隱形車衣,魚和水在車衣和改色膜之間。他表示,起初拍視頻只是為了記錄生活趣事,圖個樂呵,自己并沒有開車上路。同時,劉先生稱此行為存在風險,呼吁網友不要模仿,出行安全第一。
7月13日,沈陽市公安局沈北新區交警大隊工作人員表示,該車主的行為屬于非法改裝,不能上路行駛。目前不清楚該視頻是否為劇本,具體情況將以交警路面執法結果為準。
延伸閱讀
市民在大連東港海邊釣上一條“怪魚”,突然身側“翅膀”向兩側炸開
一條“怪魚”咬著魚鉤不停扭動身軀,突然身側“翅膀”向兩側炸開,驚呆圍觀群眾……近日,在抖音平臺上,一段拍攝于東港海邊的視頻引發大連網友熱議。
市民釣上帶翅膀的怪魚
7月8日,一條“海釣釣到帶翅膀飛魚”的短視頻在抖音平臺引發大連人的關注。畫面中,一名男子手持魚線,魚鉤上懸掛著一條不斷扭動的魚。這條魚腹部是銀白色,背部為藍綠色。掙扎中,魚身兩側細長的鰭突然向外展開,形似兩片寬大“翅膀”。發布者配文稱:“釣魚竟釣到新物種?!?/p>
魚身兩側細長的鰭突然向外展開,形似兩片寬大“翅膀”
這條“怪魚”展翅的場景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說,“這是飛魚,大連海域比較罕見,南方更常見一些?!币晃籌P屬地為黑龍江的網友則驚嘆:“這么大的飛魚,說明大連生態環境好,物種豐富。”
網友稱該魚應該是“飛魚”
7月10日,記者聯系到視頻拍攝者陳先生,他是一名戶外釣魚愛好者。陳先生回憶稱,7月7日傍晚6點鐘左右,他在中山區東港海邊垂釣時,釣獲此魚?!翱粗芷嫣兀瑥臎]釣過這種帶翅膀的魚,雙鰭如翼般開合?!标愊壬f,“怪魚”引來市民圍觀,現場有人猜測是鲅魚,也有人難以辨識。此時,一名學生模樣的少年喊道:“這是飛魚!”
陳先生經網絡查詢比對,確認該魚形態特征與“飛魚”高度相似。出于對物種的好奇與保護意識,他拍攝影像資料后,隨即將魚放歸大海。
近年來大連釣友屢次捕獲“飛魚”
記者梳理發現,海釣釣到飛魚在大連海邊時有發生。2024年6月有外地媒體轉載短視頻,記錄一名男子在小平島海邊釣獲飛魚的事件。視頻中,一名身著校服的男子,手握魚竿,向鏡頭展示釣到的“飛魚”??谥邪l出連聲驚嘆:“第一次見到飛魚。”
此外,記者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以“大連海釣飛魚”為關鍵詞檢索,發現近兩年多次出現相關記錄。小紅書平臺上,有網友于數天前發布筆記稱:“海釣竟收獲一條兩只翅膀不停扇動的魚?!痹摬┲鲗懙?,釣魚地點位于東港,現場很多圍觀的市民都表示首次目睹活體飛魚。
記者注意到,在該圖文下方留言區,有網友表示,“前兩天在高新區大連國際雕塑公園也釣到了飛魚?!?024年8月,另一網友曬出東港釣獲的飛魚照片并配文稱,“飛魚外形非常漂亮?!?/p>
它是燕鰩魚 最遠能“飛”出百米以上
這是什么魚,為什么會有翅膀?記者采訪了大連自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李宏龍。他表示,根據市民提供的視頻和圖片顯示,這是一條燕鰩魚,也稱文鰩魚,俗稱“飛魚”?!斑@種魚不僅善游,更能躍出水面進行短距離滑翔,所以被稱為‘飛魚’。”李宏龍解釋道。
燕鰩魚真的會飛么?李宏龍說,燕鰩魚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飛行,而是一種短距離的滑翔行為。當海洋中悠然自得的燕鰩魚感受到威脅時,它們會借助胸鰭和尾鰭的力量,使身體迅速前進,產生強大沖力,“彈射”出水面,讓身體置空滑翔。
如果需要,燕鰩魚可以在完成一次滑翔后,尾部再次發力拍水,進行多次滑翔。燕鰩魚一般可飛離水面1-2米的高度,可滑行數十米至百米以上,最長飛行時間可達40秒。其發達的深叉形尾鰭和翼狀胸鰭不僅是標志性外表特征,更是賦予它們能成功躍出水面、短距滑翔的重要保障。所以,常有漁民會見到燕鰩魚群集體躍出水面滑翔,在海面上形成一片翻飛起伏的“飛行魚浪”之景,場面十分壯觀。
記者了解到,燕鰩魚是典型的群居性洄游魚類,會結成規模不等的群體進行活動。這一群居習性也是一種防御行為,當面對金槍魚、鯊魚、海豚等兇猛掠食者,可以通過“魚多勢眾”迷惑天敵,降低個體被捕食的概率。此外,燕鰩魚還具有強烈的趨光性。這也是很多夜間作業的漁船利用集魚燈時,常會出現魚群隨著光亮紛紛“飛”向漁船甲板的場面發生。
李宏龍說,燕鰩魚在大連近岸海域較為少見,但在渤海和黃海海域均有分布記錄。最大的燕鰩魚能長到五十厘米左右,但大部分的燕鰩魚平均只有成人的巴掌大小。在黃海北部,每年的5月-7月是燕鰩魚的產卵期。李宏龍說,近海豐富的食物資源是吸引它們的重要因素之一。燕鰩魚主要以橈足類、端足類等小型浮游動物為食,而海洋上層水域浮游生物繁盛,燕鰩魚可能是為了覓食來到近海岸邊,才被市民觀測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