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30年最大風口!黃奇帆:不是芯片,而是這個‘隱形冠軍’
最近黃奇帆的一番話,算是把一個事兒給點透了。
咱們的制造業規模全球第一,占了全世界30%的份額,聽著特牛。但有個數據挺扎心的,咱們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也就7%左右,人家德國能做到12%到15%。
這中間差的,就是“生產性服務業”這塊肉。
說白了,就是那些給制造業“打輔助”的環節,比如產品研發設計、供應鏈金融、工業軟件、檢驗檢測等等。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利潤高得嚇人。
現在是個什么情況呢?人家美國,這塊服務業占GDP的一半;德國40%,日本36%,咱們呢?連28%都勉強。黃奇帆的目標是,到2030年,怎么也得提到35%。
差距不光是規模,更是質量。咱們每年服務貿易逆差兩千多億美元,其中70%以上,都是花錢買別人的知識產權、高端咨詢。等于我們辛辛苦苦造東西,最后在設計、軟件這些環節,還得把大把的錢付給別人。
想想工業軟件,西門子、達索這些外企,拿走了全球70%的市場。還有高端檢測認證,瑞士的SGS、英國的Intertek這些,在中國市場占了六成以上。這就像是飯我們做的,但炒菜的鍋、掌勺的技術,甚至最后評判菜好不好吃的標準,都捏在別人手里。
這事兒怎么破局?
有些企業已經想明白了。你看華為,不光賣硬件,它把鴻蒙系統開放出來,現在連了8億多臺設備,上萬個應用接口,帶著一整條產業鏈上的企業,軟件收入都漲了三成。這就是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建生態”。
大疆更絕,賣無人機是基礎,但用無人機搞農業植保、電力巡檢,這些解決方案服務,收入占比已經提到了40%,關鍵是這塊業務的毛利率高達65%,比賣硬件高出了一大截。
這就是“服務型制造”,不賺一次性的錢,而是賺持續性的、高附加值的錢。
當然,光靠企業自己“悟”還不夠。
有些領域,門檻得降下來。比如新能源汽車電池檢測,這么大的市場,現在市場化的第三方機構參與率才15%,很多資源還沒盤活。政策上得松綁,讓民營企業也能進來分杯羹,在高端服務領域發揮活力。
其實咱們有個最大的底氣,就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超大制造業規模。
這是最肥沃的土壤。海爾搞的那個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能服務近9000家企業,幫人家訂單響應效率提三成。菜鳥物流,依托咱們龐大的制造業供應鏈,現在一天能處理一億個包裹。這些應用場景,在別的國家根本找不到。
說到底,未來十年,中國制造的下半場,比的不是誰的工廠更大,而是誰能把這套“軟服務”的引擎給裝上。把研發、設計、標準、品牌的話語權,一點點拿回到自己手里。
這事兒成了,制造業的利潤翻倍,就不是一句空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