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不銹鋼湯勺,能整崩潰誰?這回,整的是一個意大利老板的耐心。他想著找個成本低的代工國家,結果拿到貨一看,勺子彎的、刃口毛的、邊緣割手的,全整齊報到,最后直接宣布:取消合作。
本來“印度制造”喊得挺響,可現實一擺上臺面,不是走樣就是斷供,不是交晚就是壞批。你說是運氣不好吧,偏偏這類事不是一次兩次。從一把勺子到一條產業鏈,印度到底卡在哪?你要說便宜,他是夠便宜的;你要問穩定,那就得另說了——到底離譜在哪,我們一節一節捋清楚。
勺子沒過關,世界工廠夢先卡殼
前不久,一位意大利廚具品牌的老板收到一批“印度制造”的不銹鋼湯勺。剛打開包裝,眼睛就直了:手柄彎了,勺頭翹了,光澤慘白,邊緣還割手。
他本來想著換個便宜點的代工國家,結果一看這質量,當場宣布終止合作。這一幕,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大家驚呼:“一把湯勺,把印度制造的臉都丟光了。”
可問題不是一把勺子做壞了,而是這類“翻車現象”早已成為常態。從電飯鍋發熱盤斷裂,到衣服洗一次掉色,再到電動工具三天壞一次,“粗糙”“毛糙”“沒耐心”成了印度制造的固定標簽。
背后原因說起來其實也不復雜。許多印度中小工廠缺乏統一質量標準,沒有系統化管理流程,更沒有專業技術團隊做把關。
生產靠經驗,品控靠眼神兒。很多時候,工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客戶要求,只管做完裝箱。意大利老板吐槽:“看樣品時說得挺好,一到批量,問題全來了。”這種“樣品可以,量產拉胯”的套路,讓不少國際客戶被坑怕了。
制造業講的是什么?細節、標準、重復性。光便宜沒用,做得不穩定,誰敢簽大單?更別說印度本身還存在大量“臨時工”“無證廠”,出問題根本沒人負責,一出問題就是一地雞毛。
一個“湯勺事件”,不是偶然翻車,而是整個供應鏈不成體系的表現。從原材料采購、到工人技能、再到機器維護、品控抽檢,每一個環節都松松垮垮,做出來的產品能好才怪。這時候,別說挑戰“中國制造”,連滿足基礎需求都夠嗆。
湯勺只是開頭,真正的問題,還藏在背后更深的結構里。
錢是撒了,勁沒使上:政策沒落到點子上
2014年,莫迪政府推出“印度制造”計劃,喊出要讓印度成為“世界工廠”,一時信心爆棚。政府啟動PLI(生產掛鉤激勵)補貼政策,給企業錢、給稅收優惠、搞基建減負。
聽上去不錯,問題是,錢撒下去了,工廠卻動得不多。比如政府2021年推出給電子制造企業的PLI補貼,總金額高達60億美元,結果真正投入運營的企業不到三分之一。更有甚者,有工廠光拿補貼蓋廠房,卻遲遲不開工,員工也沒招幾個人。
這不是企業懶,而是規矩太死。印度勞動法規定,一旦員工人數超過100人,就必須獲得政府審批才可裁員。審批流程長、難度大、懲罰重。這就讓很多中小工廠不敢多招人,一直維持“99人”規模,哪怕業務增長,也寧愿拖著不擴張。
還有一條細節很關鍵:印度很多地方的用地審批極慢,廠房建得快,拿證慢,導致投產時間一拖再拖。在中國,從招拍掛到動工可能三個月;在印度,有企業反映“拿地半年批不下來,項目泡湯了”。
政策撒了,錢發了,企業卻沒法行動,這就像你鼓勵人創業,卻卡在營業執照上。制造業最怕的,不是沒錢,而是政策出了一半,另一半沒人管。
很多印度學者也坦言,“政策推動力度有余,但落地能力不足”。這不是嘴上的問題,是行政協調、法律執行、地方配合一系列機制都不配套。你鼓勵企業跑步前進,卻拴住了鞋帶。
所以才出現這樣尷尬的現象:政策出得多,文件也多,官員也來調研,但結果就是產業鏈長不出來,企業寧愿原地打轉。根子不在補貼夠不夠,而在制度有沒有把補貼用到刀刃上。
講到這里,咱得換個角度——制造業,拼的不只是政策表態,而是底子有沒有準備好。
地沒平就蓋樓?制造業不是喊口號的事兒
要造勺子、造汽車、造芯片,你得先把基礎打牢。但印度現在的狀況,就像地基還在挖,樓已經在封頂。
首先是人力資源這一塊就撐不住。大量印度一線工人連圖紙都看不懂,靠師傅口傳手教。有外資企業公開表示,“培訓一個技術工人,起碼要半年”,可印度大量制造廠連“基本培訓室”都沒有,只靠現場邊干邊學,錯誤率高得驚人。
然后是電力、交通、倉儲這些基礎設施。根據印尼媒體2025年報道,印度一些制造園區平均每周停電兩次,一停就幾個小時,產線被迫停擺。港口方面,從工廠出貨到登船平均需等17天,比東南亞國家晚了一大截。
還有一點非常關鍵,營商環境的繁瑣拖慢了效率。進口機器設備報關一個流程要5天,項目審批跨四五個部門,外國投資者經常陷入“找不到對口人”的窘境。你想干活,但“誰給我批”“批多久”“出事找誰”沒人能答清楚。
這就出現了一個巨大反差:口號喊得響,基礎卻薄;愿望提得高,落地太慢。一個有趣的例子:印度一家公司申請加入PLI名單,填表過程中遇到29個字段不知怎么填,最后打電話給政府熱線,接電話的人也不知道。
所以說,印度制造不是沒有潛力,而是節奏太快,路線圖太亂。就像一輛賽車,發動機加滿油,但車架子都還沒焊穩。你讓它沖,它能不散架?
從最初的“印度制造”到現在的“印度出口夢”,喊口號不是錯,但光靠口號,換不來訂單,也帶不來信任。
一把勺子說明的是細節;一張審批表折射的是制度;一次斷電背后,是基礎設施沒補全。
印度制造的問題,不在于“有沒有夢想”,而在于“做夢的姿勢不對”。
參考資料
印度國防部總結 “印度制造” 計劃近期進展情況.新華網.無具體時間
環球圓桌對話:“龍象共舞” 將為 “印度制造” 帶來更多機遇.環球網.2025-04-18 06:48
“印度制造” 的優勢與劣勢.學習時報.2016-03-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