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王峰 編輯丨包芳鳴
咨詢會都快結束了,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的展臺前還圍著熱情的家長和考生。
這是近日舉行的2025年廣州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現場咨詢會上的一幕。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是國家首批、廣州唯一一所職業本科大學,這所學校的智能制造工程技術、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近幾年備受考生青睞。
正值各地高考“放榜”,大多數考生填報志愿,肯定會優先選擇本科,有的高分考生寧愿復讀也不想讀職校。很多人對職校有不少偏見,他們認為,“成績不好才去讀職?!薄奥毿I蠖嗖蛔x書、混日子”。很多職校生都認為自己是“被分流到職校的”,是“失敗者”。
但現在,破除讀職校偏見的拐點到了。2025年,三股潮流匯聚一處,推動職校發展躍遷:職校辦學質量穩步提升,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已達87所,“新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將擴圍至220所;職校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校畢業生;職校對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本科職業大學錄取分數線暴漲,有的已經超過211高校。職校發展“三江合流”,正是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生動寫照。
職校發展的突出成果,是為產業發展輸送現場工程師紅利。我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師隊伍,而在卓越工程師、現場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雁陣”中,現場工程師是一股重要力量。
破圈背后是質量提升
在高等教育領域,職校長期以來都占半壁江山。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919所,含本科學校1365所、高職(??疲W校1554所。
但2025年,長期默默無聞的職校突然破圈了。
“本升專”開啟另類教育升級。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有的本科畢業生“彎道超車”,到高職院校“回爐”,彌補本科注重理論知識學習,系統性技能培訓不足的短板,鍛造自身的職業技能。據報道,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有三個??茖I明確標注“僅招收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畢業生”,計劃名額135人。
有人認為,本科生回頭讀??剖潜究平逃暗魞r了”,是學歷降級。但也有人認為,“本升專”的學生不認為??茖W歷低本科一等,不要學歷面子而要就業實惠,值得肯定。
爭議背后,其實體現了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優劣所在。
傳統??平逃碚撋疃炔蛔?,部分本科教育又脫離實踐。但現在的產業對人才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一定文化素質、理論積淀同時有一手技能的人才最“吃香”。這決定了“本升?!钡内厔莶粌H不是暫時的,還有可能繼續擴大。這給普通本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分類發展提供了啟示,學術型本科、應用型本科、職業本科、高職高專等各類學校將各有側重,各有特色,培養適配就業市場需求的人才。
本科職業大學進階高教新勢力。教育部目前已批復設立87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僅2025年就批復設立36所。
2025年設立的本科職業大學,主要是辦學水平較高的公辦高職學校,特別是“雙高計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學校升格而來,有的還是百年名校。以蘇州市職業大學為基礎設立的蘇州職業技術大學,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1年創辦的蘇州工業??茖W校和1912年創辦的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
本科職業大學群起,表明職業教育不僅僅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還在向高等教育的高地進發。一方面是產業發展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對一線員工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提升,另一方面本身也是社會發展逐漸發達的一種體現。由此可見,職業教育重心上移是必然趨勢,如今終于在2025年爆發。
“升本”對職業學校自身內涵式發展同樣意義重大。有了本科身份,意味著將被傾斜更多的資源和關注,有利于職業學校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大大改善學校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形成“因教學質量高而升本,升本后提高教學質量”的良性循環。
“新雙高計劃”名校擴圍蓄勢待發。2019年啟動的“雙高計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被稱為職業教育的“雙一流”,體現了我國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的最高水準。
今年2月,《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2025—2029年)》印發,“新雙高計劃”啟動。有的省份公布了省內推薦學校名單,有不少上一輪“雙高計劃”之外的新面孔得到推薦。
有業內專家指出,“雙高計劃”開展以來,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逐步成長起來,有效支撐起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轉型升級?!靶码p高計劃”不僅僅是再選拔出少數高水平學校和專業群,進行重點建設,而是要以點帶面,帶動整個職業教育戰線普遍追求“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在職業教育提質升級關鍵期,充實職業本科、做強專科、優化中職,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當然,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整體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七€是比本科低一級的學歷,這迫切要求加大對職校發展的政策傾斜力度,加快破除社會“唯學歷”論風氣。
貢獻源源不斷的工程師紅利
我國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2024年末,我國擁有近3500萬名職校在校生。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首要任務是對接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勞動者,以需求為導向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職校源源不斷地貢獻現場工程師紅利。我國工程師總量從2000年的521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萬人,規模世界第一,增長約3.4倍,年均增速為6.3%。我國工程師隊伍不僅總量大,而且梯隊完整,形成了卓越工程師、現場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雁陣”。職校,是現場工程師的重要供給方。
從戴勝軍的個例,能看出一名現場工程師有多大的價值。他從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現為深圳職業技術大學)畢業后進入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工作,十幾年來,他在核電站應急柴油發電機項目組從一名基礎成員成長為系統檢修工程師,獨立負責項目。戴勝軍曾前往芬蘭修復柴油機機身,每天抱著技術手冊,逐項核對各部件尺寸參數,打磨精度,將誤差控制在微米之間,為公司節約了100萬元的備件成本。多年來,他個人負責的項目總成本逾1000萬元。
調查數據表明,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總體上,我國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學歷較低、占勞動力數量比重較低,要進一步提高職校育人質量,充分釋放現場工程師紅利。
產教融合實現人才供需兩端緊密對接。產教融合以“一體兩翼”為載體,“一體”即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兩翼”即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如此設計,有利于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主體責任,發揮企業作為重要辦學主體的作用,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職業教育最突出的辦學優勢。判斷職校的辦學水平,最簡單的就是看培養出的學生能不能對接產業關鍵環節和崗位。
以在機器人產業方面底蘊深厚的佛山為例,順德職業技術大學與庫卡機器人共建“庫卡學院”,實施“訂單班”培養模式。學生可系統學習工業機器人編程、視覺系統開發等前沿技術,“訂單班”畢業生可直接進入庫卡就業。目前,該專業已培養140余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培養模式入選教育部產教融合典型案例。
科教融匯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向??平倘趨R是產教融合的一種高階表現,這意味著職校不僅是“教”技能,更要參與“科”研,特別是應用技術研究和技術轉化,從而更好地服務產業。
當前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新興產業不斷涌現,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本科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上要瞄準技術含量高、處于價值鏈高端、在產業鏈占據核心部位的高端產業,和傳統產業中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在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等方面占據領先優勢的產業。
職業學校要依托自身資源,整合優質資源,為企業提供轉型升級、技術研發、技術培訓和創新創業等服務。學校為企業提供的科研技術服務、技術技能培訓等,能及時助力企業生產發展和轉型升級,為企業減輕負擔、降低成本。
哪里有發達的產業,哪里就有發達的職業教育。截至目前,廣東有7所職業本科大學,是名副其實的“職業本科第一省”,這與廣東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的地位相匹配。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北京科技職業大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無錫職業技術大學等國內排名前幾位的職校,其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北京、長三角等區域,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達的地區。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原黨委書記吳學敏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曾介紹,該校專業全部對接江蘇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了學校專業深度服務區域產業發展。
對學生吸引力越來越大
在高考中,注定有很多考生分數不理想,沒法讀普通本科。但是在考試中敗北,不意味著他們今后的人生失去了希望,職校要做的就是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給或無奈或主動選擇職校的孩子打開另一片天空,讓他們在技能成才的路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人的成見是一座大山,過去,職校底子差、生源差異大,難免被社會中的一些人戴上有色眼鏡看待?,F在,部分職校和專業辦學質量突飛猛進,對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部分職校和專業的錄取分數線直追普通本科。升格為職業本科大學之前,有的高職學校的名牌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就已經能和普通本科“掰手腕”,升格為本科層次后,它們更受到考生青睞。
2024年剛升本的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就迎來了高考成績602分的高分考生。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被譽為高職“小清華”,2024年廣東省物理類招生中,最低錄取分數線達到559分,超出本科控制分數線117分,超過了多所普通本科高校,甚至超過不少211高校。
職教高考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專屬成才通道。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考試招生制度。”目前我國組織高職院校分類考試,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并開展中職、高職、本科等不同組合的貫通式培養。
下一步,要在分類高考基礎上,建立與普通高考平等的職教高考制度。要讓職業本科、應用本科,以及綜合性院校的部分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專業,也參與職教高考;要推動職教高考向所有普高學生、中職學生平等開放,關注考察學生在高中期間選擇技職課程的情況以及學生的技能素養。要打通制度堵點,讓職校不再是學生“分流”后的選擇,而是讓學生主動“合流”到職業教育中。
2025年破圈的職校,還在更快發展,只要不斷創造技能和就業利好,學生自然會摒棄成見,用腳投票。
SFC
出品丨21財經客戶端 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丨劉雪瑩
21君薦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