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一中862班部分高三畢業生在老師蘭會云的帶領下,圓滿完成從山西朔州到海南島的騎行旅程。這場歷時31天、跨越3000公里的騎行,不僅為學生們的高中生活畫上句號,也代表著蘭會云老師為期12年的騎行計劃圓滿結束。
“我應該帶我的孩子們走出去”
蘭會云今年38歲,2012年畢業于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專業,畢業后成為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一中地理老師兼班主任。他從業13年,帶了4屆畢業班,同學們都叫他蘭哥,網友們則稱呼他小蘭老師。
“上大學時我就在想,如果我要當一輩子地理老師,不能讓學生們一畢業就把地理知識忘了。”小蘭老師說,大學畢業時他還清楚地記得大學時期到嘉陵江邊采樣,去華鎣山攀爬,去云貴川三省實地走訪的經歷,那時候他就意識到,走出去才能真正讓地理知識走進生活。
除此之外,小蘭老師也希望通過騎行鍛煉學生們的心態,讓他們將來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有直面的信心和勇氣。對小蘭老師和同學們來說,騎行更像是對高中生活的一次總結,當然,也不乏有小蘭老師的私心在里面,“我想讓孩子們記住我。”
“很多人好奇地說,你為什么敢帶那么多學生出去?因為這三年我們有很多次這樣的活動,只是沒以騎行的方式,沒走這么遠而已。”高中三年,小蘭老師經常帶著學生們去敬老院、偏遠地區或農村看望孤寡老人,去參觀博物館,去植樹……
如何“走出去”,小蘭老師思慮良多。“我喜歡跑步,但徒步出行時間太長,孩子們很難堅持。自駕摩旅的話,他們也沒有這個經濟條件,最后我想著騎行是最好的方式。”他說。路線的制定也至關重要,走哪里大車比較少比較安全,哪個路線能更好地起到地理教育的效果,也比較平緩,都是小蘭老師要考慮的內容。路線規劃定了后,他還會開車再走一遍,提前將路線上的每個點位地形路況摸清楚,熟記于心。
騎行正式開始,前排右一為小蘭老師(來源/受訪者)
12年里4次出發去往不同的地方
2012年,小蘭老師帶了一年復讀班,從2013年開始,他正式成為高一的地理老師兼班主任。開學的第一堂課,小蘭老師便告訴同學們,高三畢業后他會帶著學生們進行一場騎行,目的地是內蒙古滿洲里,想去的同學就要開始鍛煉身體。之后的每一屆,都是如此。
計劃騎行活動之初,小蘭老師就定好了4個目的地,是4個相當有代表性的地理坐標——滿洲里、上海、青海湖和海南島。
2016年第一次騎行,他帶著7名學生前往內蒙古滿洲里,這里有我國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是中國、俄羅斯、蒙古三國交界處的城市。2019年第二次騎行,他帶著11名學生選擇了向東去上海,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國際經濟中心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想讓他們從我們朔州這樣一個當時還沒有開通高鐵和飛機的小城市,去感受大城市的生活。”
2022年的第三次騎行,是比較艱難的一次,他帶著15名學生去了青海湖,從黃土高原到青藏高原,領略我國的第一大湖泊。
2025年暑假是第四次騎行,按照小蘭老師的計劃,這也是最后一次。他計劃向南,去我國的第二大島嶼海南島,并繞島騎行一周。而這次也是人數最多的一次,達到30人。
小蘭老師說,這次人數的增長,主要原因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前幾屆小蘭老師帶的文科班大部分都是女生,由于路途上比較辛苦,他不允許女生參加騎行。今年他帶的這屆畢業生選科是物化地,男生相對多一些,騎行去海南的30人里,有26人是應屆畢業生,而且由于這次路途相對好走,還有一名女生參加。其余4人中,有2人是上一屆的學生,另外2人是小蘭老師的女性朋友。
出發前,每個孩子還簽署了自愿參與承諾書,并獲得家長簽字,小蘭老師說,如果學生的任何一個家人不同意,他都不會讓孩子參加。承諾書中寫道:“此次活動為完全自愿參與的公益性戶外實踐活動,老師及孩子參與活動的交通、住宿、保險等一切費用均自行承擔,活動發起人蘭會云老師不收取任何費用”。
據了解,小蘭老師今年的行程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山西朔州出發搭乘大巴車到河南許昌,第二階段從許昌一路向南騎行,穿越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最后到達廣東省湛江市徐聞港,其間騎行距離近1900公里。第三階段,他們將搭乘輪渡到達海口,之后開啟約1000公里行程的海南島環島騎行之旅,并在7月10日乘坐飛機返程,全程計劃用時31天。
6月11日,小蘭老師帶著孩子們到達河南許昌,參觀了聞名全國的胖東來超市,并于當天下午5點正式開始騎行之旅。因為有些同學很久沒有騎行,第一天只騎到晚上10點多抵達漯河,并在此留宿。
一路上,小蘭老師每天都會抽出一個到一個半小時,給同學們講解遇到的地貌特征。這次的騎行線路從北緯38度跨越到北緯18度,途經黃河、長江、黃土高原、珠三角等地貌。對孩子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人生歷練,也是一次實景地理課。朔州位于山西北邊,作物一年一熟,河南則是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騎行隊伍到河南時,正好趕上小麥收割,小蘭老師就在這里給同學們介紹作物種植模式。
一場心智成熟之旅
今年的旅程中,小蘭老師和同學們每天早上8點多出發,中午十二點半休息到下午兩點,再繼續騎行,一直到晚上八九點。這段持續31天的騎行之旅,變化的除了路上的風景,還有孩子們的思想。
騎行路上(來源/受訪者提供)
小蘭老師告訴記者,整段路途中,訂酒店、修自行車、洗衣服都是由孩子們自己完成。如何與酒店砍價,讓同學們花最少的錢住上不錯的酒店,成為了孩子們每天的固定“比賽”項目。
張哲浩同學平時比較內向,不敢與陌生人溝通,但他告訴記者,騎行過后,他不一樣了。與張哲浩對話時,記者確實感覺到他十分陽光,并沒有內向緊張。張哲浩告訴記者,訂酒店砍價活動舉辦的第一天,因為小蘭老師承諾,找到價格最低環境也較好的酒店的同學,可以免除當天的房費,他就十分踴躍地報名參加。但平時不善與人交往的他,與店家說了兩句話便不敢再說。“隊長跟我說,你自己鼓起勇氣,沒什么不好意思的,大不了沒有房間,掛掉就可以了。”在隊長的鼓勵下,張哲浩第一次完成了獨自與人砍價,他也幸運地成為當晚砍價活動的第一名,被免掉了房費。
第一次砍價的成功讓張哲浩不再害怕與陌生人交往,每一次找酒店活動他都會踴躍參與,整段旅途中住的酒店,有四五家都是他與店家交涉預定的。
這次30人的騎行隊伍,是四屆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一路上也難免有各種突發和意外,爆胎更是家常便飯,這也讓小蘭老師看到,學生們在學校里不曾展示的另一面。
“王建宇在入學時非常戀家,基本每周都要請假回家睡一晚。這次騎行過后,我發現這樣一個在我心里需要被照顧的大男孩,已經蛻變成了大男人的形象,也成為我特別倚重的隊員。每次有同學爆胎,我都會讓王建宇留下陪同,因為我相信他的能力。”小蘭老師說,“還有田向榮,以前在我看來他有些懶惰,但這次出來,我發現他原來是個細致入微的暖男,每天到達旅館后,我已經沒了半條命,他都會要過我的身份證幫我辦入住,幫我卸下包裹放到我的房間。”
小蘭老師說,他看到了每個孩子不一樣的一面,“有的孩子平時感覺文文弱弱的,但是慢慢發現這個孩子能打勝仗,能打比較艱難的仗,就算騎得再苦再累也一言不發。”蘭會云告訴記者,旅行中難免遇到突發和意外,但學生們的互幫互助和主動分擔,讓解決困難成為旅行中的“調味劑”。
翻過很多山之后就是星辰大海
這次的騎行隊伍里,除了應屆高三畢業生,還有兩位往屆學生,符洋便是其中之一。符洋2022年畢業,目前在大連某高校讀大三,他知道每屆高三畢業后,小蘭老師都會帶學生畢業騎行,5月底,他就把想再次參與的想法告訴了小蘭老師,“蘭哥說我大三了,要以學業為重,拒絕了我。”但符洋沒有放棄,學習藝術的他提前完成了期末作品,毅然決然地趕回來加入了騎行隊伍。
騎行隊伍到達海南(來源/受訪者提供)
為什么想再來一次?符洋說,2022年的青海湖之旅,就是一場自我挑戰和突破極限的旅程,“我認為完成這么一次長途騎行,就相當于去挖掘自身的潛力,在克服身體的疲憊等各種困難中,實現自我突破。所以我還是選擇再一次參加這個騎行活動。”
符洋告訴記者,2022年的畢業騎行對他影響頗深,往青海湖騎行的路上,經常從早上8點騎到晚上8點都見不到人,“我就經常想著努力再蹬一腳就過去,后面的路就太平了,才能堅持下來。這段旅途鍛煉了我的社交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讓我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中受益匪淺。”
談起旅途上的故事,無論是小蘭老師還是張哲浩與符洋,都對剛進入廣東時的一件事印象深刻。當時一位同學丟了頭盔,廣東網友知道后,給他們送來了食物和頭盔,最后這位同學擁有了兩個頭盔。這件事讓他們感受到了來自陌生人的溫暖。
小蘭老師告訴記者,他今年38歲了,原本計劃的4次畢業騎行已圓滿結束,他也明顯感覺到體力跟不上,而且自己的孩子也漸漸長大,小蘭老師想將以后的假期時間更多地留給家庭。但帶孩子們去看世界的想法從未改變,他考慮未來帶學生們去進行5~7天的徒步,去玉龍雪山或沙漠等地,或是去打卡著名博物館或景點。
“蘭哥,翻過這座山的后面是什么?”“還是山。”“那我們翻過很多很多山之后呢?”“是堅毅,是自信,是星辰大海。”小蘭老師對學生如是說。(劉世鵬 盧偉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