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985、211是公認的好大學?
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聊聊中國大學的前世今生。
中國現階段本科加專科院校加起來將近3000所,其中本科院校約1300所。在這1300所里,有985工程高校39所,211工程高校115所,“雙一流”高校147所,具備保研資格的重點院校一共有367所,加上行業特色的原重點院校大概450所左右,剩下的就是一些二本院校和民辦院校。
大家要知道,中國大學發展至今,不能簡單地用“好”與“壞”來評判。從學位規劃角度講,只要孩子分數夠得著的學校,都有其價值。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去越好的學府,那這些好學府究竟好在哪?為什么它們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發展前景呢?
好學校通常有幾個共性,第一個就是歷史悠久。中國大學的發展相較于全球來說較為緩慢,從民國時期創辦,歷經新中國成立、1952年院系大調整、恢復高考,再到1998年開始擴招,經歷了漫長的變遷。從歷史發展脈絡中,能看出大學的分布情況。
最早的大學雛形,若不算新中國成立前民國時期創辦的眾多學校,近代中國大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雛形,應該是1895年盛宣懷先生創辦的北洋公學,也就是現在天津大學的前身,所以客觀來講,天津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大學數量不多,加起來約200所,其中有很多是美式辦學、私立院校、教會學堂,辦學情況比較混亂,不成規模。
1952年是中國大學發展的重要節點,辦學理念從偏向蘇聯模式轉向偏向美國模式,所有學校進行大量拆遷合并,變成專業型學校,奠定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雛形,像理工農醫綜合等類型的學校就是那時產生的。當時由于經濟基礎不穩固,國家主要精力放在民生等方面,大學發展沒有重點發力。
1978 - 1988年,中國大量恢復高考并推進辦學,這一時期是高等教育的爆發期。當時社會對人才需求大,處于供小于求的狀態,大學包分配,不管學得怎樣都有工作。
到1988年,大學開始出現層次差異,全國有88所重點大學,這些大多是行業特色院校,比如電網、鐵路、煙草、石油、石化、輕工、紡織等行業都有自己的特色院校。
以電網為例,現在有電網直屬高校,像華北電力、東北電力、上海電力,還有三峽大學、沈陽工程學院、南京工程學院等,當年這些學校是電力部為培養各地發電廠和電網公司員工而辦的,雖然有些學校不是985、211,但有行業背景根基,校招時有定點企業,也是不錯的選擇。
真正的分水嶺是985、211的評選。很多家長想知道985和211哪個先出現,其實是先有211。1995年,為了在21世紀建設100所左右世界級強校,開始評選211工程高校,分5批進行,到現在共有115所。之前其實不止這些,像吉林工業大學(原機械部直屬高校)、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原電力部直屬高校)后來就消失了,這就涉及到985。
1998年5月,在北大100周年校慶時提出985工程,目標是建設一批頂尖科研強校,全國共39所。985高校定位明確,要規模大、實力強、搞科研,為了爭排位和資源,很多學校進行了大量合并。比如吉林工業大學被吉大合并,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被武大合并,所有985高校都經歷過合并。985高校大多從211高校中選出,除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而且985在建設過程中吞并了一些211高校,以形成強勢學校。所以985高校學科全、實力強、資源多。
從經費方面看,自1998年起,全國大學經費分配中,985高校占了55%,經費是大學發展的關鍵因素,985高校從起步就擁有大量資金,用于建設國家實驗室、承接國家級項目、引進設備和優質師資,起點高、發展快、實力強,社會認可度也高,優勢一直保持至今。
211高校的特點是受行業周期影響較大。這里主要討論非985的211高校,當年評選985時,一些211高校落選,獲得的扶持相對較少。985和211高校當年共占大學總經費的75%,所以211高校即便不如985,但也相當強。不過與985相比,211高校經費受限,無法做到學科全面發展。985高校專業眾多且強勢,很多專業都是王牌,而211高校只能在某一行業領域深耕。
211高校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原各行業直屬高校入選的211工程高校,比如原電力部直屬的華北電力大學,原郵電部直屬的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電子工業部直屬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航空工業部直屬的南航,原船舶制造公司直屬的哈工程等。這些學校在自己的領域深耕,有部委背景,在專業領域實力可與985高校比肩,但其他領域發展相對緩慢。
另一種是各省委直屬的211高校。由于我國地域廣闊,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為平衡資源,實行“一省一校”原則,每個省份選一所學校重點建設并納入211計劃。省屬211高校建設較晚,其發展程度取決于當地經濟和產業結構。
像江浙滬一帶的上海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伴隨中國發展,踩中新工科時代節奏,計算機、電子信息、自動化、新材料等專業發展良好;而像東北農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寧夏大學、內蒙古大學等,因所在地區偏向農林或經濟欠發達,未迎合新工科,發展相對較弱,但它們依然是211高校。
對于985高校,哪怕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蘭州大學這些收分相對較低的學校,也不能說明它們弱,而是因為其王牌專業可能不被家長青睞,或行業經濟價值不高,但在自身行業領域具有統治地位,985高校的特點是精準匹配,每個學校都有強勢區域,孩子若能在強勢專業學習,未來在業內能獲得優質崗位,發展前景良好。
重點說說211高校,其特點在于放大孩子的優勢。首先關注部委直屬的211高校,比如北京郵電大學,原郵電部直屬,除了不是985身份,從收分、保研資格到社會和行業認可度,都與985高校平級,想學電子信息、計算機專業選它沒問題。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北郵性質相同,只是不在北京,若在北京,分數不會比北郵低太多;北京交通大學,原鐵道部直屬,孩子除了能進鐵路系統,每年也有很多人進入十大兵工集團、各大頭部央企、華為、中興以及造車新勢力企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都是國防七子,現在工信部直屬,哈工程在船舶方向,南航在航空航天方向,南理工在兵器方向,實力都可與985高校平齊;北京科技大學,原冶金工業部直屬,在原學院路八大學院里排第三,雖材料冶金專業不太受認可,但實力很強,從收分到保研都能與眾多985高校競爭。
華北電力大學,電力部直屬211,若孩子學相關專業卻進不了電網,那大概率是自身不努力。這些部委直屬211高校收分與中部985高校相當,孩子學王牌專業,畢業不愁就業。
近年來,一些原部署關系的211高校發展迅猛,如西南交通大學(原鐵道部直屬)、武漢理工大學(有多個部委關系,背靠湖北,在當地光谷就業出色)、合肥工業大學(原機械部直屬,迎合新造車勢力發展良好),孩子上這些學校,發展都不錯。
再講講省屬211高校。北京工業大學,迎合微電子半導體產業集群發展,是微電子示范校之一,也是北京市政府重點關注學校,若孩子打算留京發展,其68%的升學率和較高的留京率很有吸引力,且學校專業在當地認可度高;蘇州大學,作為中國地表最強地級市的“親兒子”,王牌納米專業、迎合當地產業集群的生物工程專業以及軟件專業,就業都很不錯。
上海大學,很多家長低估了它的實力,如果孩子打算留滬發展,其區域影響力相當大,可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處于同一級別;福州大學,位于福建,雖易被忽視,但當地經濟不錯,是28所微電子示范校成員之一,在半導體產業集群發展強勁;河北工業大學,隨著京津冀產業集群的強勢復蘇,2025年拿到國家級重點項目,其重點專業電氣迎合新工科發展,值得家長重點關注。以上提到的這些211高校,孩子去了發展都不會差。其他211高校,只要迎合自身行業發展和所在城市屬性,也能重點發力和建設。
可以看出,985、211高校已經處于“二八法則”中的前20%。如果孩子考上這些學校還不能就業,要么是自身沒好好學習,要么是所學專業與自身不匹配。所以家長們要記住,在中國大學的發展歷程中,名校相當重要,遵循“二八法則”,孩子優先選擇名校,才能學到更多知識,獲得企業更高的認可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