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美國公布第四批加稅名單,特朗普對墨西哥和歐盟27國下了通牒,歐盟與墨西哥赫然在列,加稅幅度高達30%。關鍵時刻,中國外長王毅用12字道盡國際社會共識。那么,特朗普這次加稅,是否會讓國際秩序的天平是發生傾斜呢?
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貿易戰一詞便席卷全球金融市場。與第一次不同的是,這一輪加稅不單一針對某個國家。從日韓到加拿大,從非洲到東盟,一封封關稅信像戰斧導彈一樣精準砸向各國領導人的辦公桌。隨著第四批關稅名單公布,美國不僅摧毀了談判希望,更讓本就脆弱的全球供應鏈再度震蕩。而特朗普親筆發出的信件中,語氣更是充滿威脅。
特朗普這種做法不是經濟手段,而是政治武器。他深知如果不能迅速兌現競選承諾,在經濟上打出“漂亮仗”,那么所有關于“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都將被選民視為空談。于是,他祭出關稅大棒,把全球各國逼入談判桌,以退讓換生存。表面看他在追求“公平貿易”,實則是在牟取“單邊特權”。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歐盟。多年來,美歐在貿易問題上雖有摩擦,但彼此仍保持著“文明對話”的體面。然而特朗普偏偏不走老路。他先是在公開信中指責歐盟“不公平對待美國”,接著強推加稅30%,這一強硬態度瞬間打破歐盟內部平衡。德國、法國、意大利立場因此分歧嚴重,一邊擔心市場流失,一邊又不愿對美國低頭。
墨西哥也沒逃過這一輪打擊。特朗普將關稅掛鉤邊境安全問題,直接將芬太尼問題與汽車關稅綁定,要求墨西哥接受美方條款,否則關稅立即生效。這種問題捆綁加經濟威脅的組合拳,明擺著是想靠恐嚇和談判桌上的情緒價值換取籌碼。
但問題在于,世界不是特朗普的“公司董事會”,主權國家也不是任由驅使的“董事成員”。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國家利益,不會在威脅之下輕易屈服。所以當特朗普用第四批關稅名單震懾28國時,不出所料地遭遇到了集體反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公開批評美國破壞跨了大西洋供應鏈,法國總統馬克龍直斥其毫無誠意。而墨西哥總統辛鮑姆強調不會在主權問題上讓步。由此可見,特朗普這次激怒的不止是一兩個國家,而是一眾國家的集體反感。
然而,更令人關注的是中國的表態。同樣身處關稅風暴之中,中國外長王毅在東亞外長會上用12個字表達了立場:“不得人心、不可持續、不負責任。”這句話雖然簡短卻傳達出三層深意,一是美方這種肆意加稅違背世界多邊貿易規則,國際社會普遍反感。二是美方這種做法嚴重干擾供應鏈穩定,終將反噬美國自身。三是美方此舉是一種短期行為,不可能構建持久的國際合作秩序。
對比之下,美國靠關稅恫嚇來輸出經濟霸權,而中方則以實打實的合作項目推進開放共贏。面對特朗普一輪又一輪的加稅施壓,中國沒有陷入被動境地,而是用行動回應挑釁,王毅在外長會上詳細介紹了中方剛剛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全面實施對最不發達國家和非洲國家的100%零關稅待遇,并推動建立中國—海合會新型合作機制。這些不是空泛口號,而是一個個落地生效的貿易安排,在繞開美元主導、削弱美國加稅杠桿的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切實選擇權。
事實已經在證明,中方的務實路徑正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信任與支持。從東盟擴大對華出口,到非洲國家主動申請加入“一帶一路”,再到多國宣布以本幣或人民幣結算部分對華貿易,中國憑借制度設計與市場承諾,正在構建一個逐步擺脫“美國中心化”的國際貿易新框架。相比之下,美方用關稅大棒逼迫各國讓步的做法,不僅激化分歧更在無形中促成了一個“不依賴美國”的經濟共同體雛形。
由此可見,特朗普的第四批加稅名單并非一次普通的經貿政策調整,而是對全球規則與格局的一次強行改寫。他想借助美國的體量與影響力,在舊秩序中贏得新優勢,但他忘了國際博弈早已不是零和游戲,誰若只顧自己,終將孤立自己。這一次28國收到最后通牒,下一次或許就將形成聯合反擊。而中國外長王毅那句“不得人心、不可持續、不負責任”,不只是中國的態度,也是越來越多國家的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