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大姐生于1968年,在鎮上經營理發店多年,是典型的靈活就業人員。她思想活絡,早年間聽顧客說“交幾百塊,老了能領養老金”,于是二話不說就加入了社保。
最初每年繳費輕松,幾百塊不是負擔,雖然后來費用越來越高,但還是咬牙堅持繳費到退休年齡。我幫她辦理手續時還打趣:“以后就能每月領錢享清福咯”
結果今年養老金核定單一出,全家都愣住了:每月1320元!繳費18年,期待中的“享清福”沒有盼到。大姐當場紅了眼眶:“別人交18年能拿兩千多,我這連零頭都夠不上?”
養老金“縮水”的真相
直到大姐去社保局,才了解到這背后的真相。工作人員調出檔案,點出關鍵:“您這些年一直選的最低檔繳費。”
這時候大姐這才恍然大悟,最初每年只交幾百,后期雖漲到數千,但前期基數太低。18年總繳費不足10萬,退休時個人賬戶僅累積約4萬元,按公式一算,1320元確實合理。
其實靈活就業繳費這類社保,本來就分為多個檔次,交得少,賬戶累計少,養老金自然不高。完全符合‘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
關鍵點在于賬戶分配比例:
靈活就業者繳費的40%進入個人賬戶(未來按月領取);
其余60%進入統籌賬戶(支付當前退休人員養老金)。
回本周期:一筆經濟賬
我幫大姐算了一筆賬:每月領1320元,一年15840元。以總繳費約10萬計,最遲約6.3年即可“回本”。
筆者也了解到,其實靈活就業如果選低檔繳費滿15年,多數人6-7年就回本了,但若選高檔位(如300%基數),回本時間會拉長到10年以上,繳費越高,回本越慢,但未來月領金額更高。
靈活就業者參保:務實建議
就我大姐的案例來看,其實折射出靈活就業者參保的普遍現狀,所以在這里筆者給大家三點建議(供參考):
按能力選擋位,避免中斷
2024年多地繳費基數下限約為4000-5000元/月(年繳約萬元),若經濟緊張,堅持按最低檔繳納,確保累計15年年限是底線,一旦中斷繳費將大幅降低未來待遇。
“回本”非核心,兜底更重要
對于無穩定收入或積蓄不足的朋友來說,養老金的核心價值是后半生終身發放的兜底保障。按當前標準,低檔繳費退休金多在1200-1500元/月(2024年多地水平),雖不高,但能覆蓋基本飲食、水電開支。
爭取長繳費,關注補貼政策
在繳滿15年后,每多繳1年,養老金約增加幾十元。部分省市對就業困難人員(如“4050”群體)提供社保補貼(如返還50%-60%費用),關于這部分內容,大家可以咨詢當地社保局去了解申請。
結語
大姐心情如今已平靜下來,每月1320元也準時到賬,還會逐年增長,雖遠不夠她想象的“享清福”狀態,但至少心里越來越踏實了。
其實靈活就業者的養老金問題,核心不是說“劃不劃算”,而是“有沒有”。
它像一把傘,平日背著嫌重,但一旦下暴雨,就會慶幸自己帶了。
繳費擋位高低,最終是個人選擇。
但無論如何,別讓未來的自己,獨自站在風雨里。
今日話題:我姐是靈活就業人員,個人交社保18年,剛退休,看到養老金淚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