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內卷是從產能過剩到消費不振的惡性循環,它不僅僅是一個“網絡熱詞”,更是經濟學上的“癌癥毒瘤”。
今天,我就從不一樣的角度來聊聊內卷。
乍看之下,內卷似乎只是一個社會現象:大家越來越努力,卻并沒有帶來更高的回報。但深入一層,它其實早已不只是個體的困境,而是中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系統性問題。內卷背后,是產能過剩、消費低迷與資源錯配的三重危機,它們彼此交織,形成了一個看似高速運轉、實則低效內耗的惡性循環。
什么是“內卷”?它為何如此普遍?
“內卷”一詞原指文化或社會形態在達到一定發展階段后陷入一種封閉、自我重復、無法突破的新階段。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研究印尼農業社會時,用它描述那些“你多種一分地,我就多種一分地”的競爭。最終,所有人都付出更多勞動,但整個系統的邊際產出卻趨近于零。
放到具體的職場中,內卷表現為:你工作到晚上九點,我就熬到凌晨一兩點;你加一個技能證書,我就再學兩門編程語言。這已經不是為了效率、創新或產出,而是為了不被淘汰。
因此可以說,內卷,是一種零和博弈下的系統性焦慮。
而在宏觀層面,這種“效率低下的過度競爭”不僅體現在人群之間,也廣泛存在于企業、產業、甚至城市和地方政府之間。
產能過剩:內卷的第一個惡果
在企業層面,內卷意味著不斷地加大投入以換取微小的市場份額。這直接導致了一個典型的經濟學現象:產能過剩。當所有企業都在擴建工廠、加大生產、提高庫存,而實際消費增長卻跟不上這種供給速度時,產能就開始積壓。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中國光伏產業的瘋狂擴張。
2023年前后,光伏行業在資本和政策的雙重助推下,進入一輪堪稱“慘烈”的內卷周期。全國大大小小的光伏企業紛紛擴產,新增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接連上馬,廠房一個比一個大,設備一個比一個貴。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24年初,全國光伏組件總產能超過800GW,而全年全球實際裝機量不到400GW。產能嚴重過剩,利用率急劇下滑,價格戰愈演愈烈。部分電池片價格從2022年的每瓦1元以上,狂跌至2024年一季度的0.3元以下,逼近成本線。
這是“內卷驅動型擴張”的典型產物:企業為了不被淘汰,只能跟著“卷”,即使明知市場已經飽和,也不敢停下腳步。
大量企業在“搶時間、搶市場”的內卷邏輯下,一窩蜂地投入、擴張,結果卻是虧損嚴重、庫存積壓、資金鏈緊繃。
這背后的經濟學邏輯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在其他投入不變的前提下,每新增一單位投入所帶來的收益會遞減。
但在內卷的驅使下,企業反其道而行之,不顧邊際效益的下降,繼續“加碼”,試圖通過“多做”來占據優勢,最終只能導致集體的低效與浪費。
消費不振:內卷的結構性影響
我們都在說消費不振,好像消費不振只和收入高低有關系。
其實,內卷另一個更為隱蔽的后果就是消費信心的喪失。當個體在內卷中筋疲力盡,卻得不到可預期的回報時,就會傾向于削減消費、增加儲蓄——這種心理可以用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來解釋——當人們擔憂未來、對收入不確定時,他們更傾向于儲蓄而非消費。
比如,年輕人即便月薪兩三萬,也不敢結婚、生子、買房,反而把錢存進銀行或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愿消費,而是因為不敢消費。他們對未來缺乏信心,不知道自己今天的努力是否真能換來明天的穩定生活。
而當大量人口都選擇壓縮消費時,整個社會的總需求就會持續疲軟。這直接打擊了企業的銷售預期,使得企業即使有產能也不敢大規模生產和雇傭,從而形成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經濟困境。
終極惡性循環:內卷—過剩—消費低迷
這樣一來,內卷不僅沒有帶來創新和效率的提升,反而構成了一個經濟運行的“死循環”:
1、企業內卷→投資加碼、生產過剩→商品堆積、價格戰;
2、個人內卷→精神內耗、收入增長緩慢→消費意愿降低;
3、 消費不振→企業盈利下降→不敢擴大再生產,甚至裁員降薪;
4、社會信心喪失→更嚴重的“謹慎儲蓄”與“不消費主義”蔓延。
以上因素疊加,導致整個社會進入低增長、低消費、低信心的三低困境。
這種循環用經濟學術語可以歸納為“供需錯配”與“資源配置效率下降”。內卷讓資源過度流向短期競爭,而非長期創新,最終讓整個經濟機器越轉越慢。
最終,經濟將走向系統性的衰退和停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