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承辦的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簡稱“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DCC-OCC)和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OSF)大科學計劃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在海洋政策領域高影響力期刊《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上發表了跨學科理念性成果。論文聚焦全球海洋治理與和平議題的交匯點,首次系統論證了“海洋構建世界和平(Ocean as a Peacebuilder)”的科學路徑,呼吁在當前的海洋國際合作和全球海洋治理實踐中加入和平建設維度,為聯合國“海洋十年”注入了新的科學內涵。
論文指出,“和平”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在與海洋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如SDG14)中,和平這一維度尚未被充分納入。作者基于對國際制度、環境和平理論與科技合作機制的深入分析,提出海洋不僅是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構建國際和平秩序的重要平臺。建議將“和平的海洋”作為“海洋十年”第八項社會預期成果,為未來全球海洋治理帶來理念拓展與實踐啟發。
當前,關于戰爭與和平的研究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學科體系,全球至少有400所高校設有相關課程或研究機構。然而在當前研究中,與海洋相關的內容卻幾乎未被關注與闡述。
論文強調,海洋事務在本質上高度依賴國際協作,從法律制度到科學研究,從海洋觀測到治理保護,各國間的深度互動始終貫穿其中。正是基于這一特性,海洋具備天然的和平構建潛力,但這一潛力在現有治理框架和學術研究中長期被低估或忽視。
論文以1982年頒布、1994年開始實施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為核心案例,系統闡述了海洋作為全球和平構建機制的重要地位。《公約》確立了解決爭端的司法與調解機制,為國家間就海洋權益問題開展和平協商提供了制度支撐。為進一步說明《公約》對于構建和平的重要意義,作者援引了“和平學之父”約翰·加爾通提出的和平的三種路徑,即維和(peacekeeping)、調解(peacemaking)和構建和平(peacebuilding)。《公約》作為制度化的合作框架,具備和平構建的六大顯著特征:平等性、開放性、互補性、領域多元性、廣泛參與性和上層建筑支持,完全契合加爾通“積極和平”的理論內核。
在理論層面,論文進一步引入了Krampe等人提出的環境和平構建的三種路徑機制,即通過跨國交流與合作減少誤解與偏見(接觸機制),推廣跨境共同治理強化制度合作(規范機制),通過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產品增強國家合法性與公眾信任(服務機制)。盡管該理論以往主要應用于陸地環境,但海洋領域的合作實踐同樣契合這三種機制,而且具備更為廣闊的拓展空間。相較于多數陸地沖突具備直接、顯性、局部等特點,海洋沖突往往具有隱性化、跨國界、系統性等特點,更需要通過前瞻性治理與合作機制來提前預防和系統調解。
論文指出,海洋科學具有極強的合作屬性和中立性,其在和平建構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一方面,全球海洋觀測系統(GOOS)與Argo觀測計劃高度依賴數據共享與技術合作,為建立互信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區域漁業組織通過科學調查與模型預測,為魚類資源管理提供配額依據,減少甚至避免了國家間因資源競爭而引發的沖突。
論文提出“海洋十年”在和平構建方面具備巨大潛能。“海洋十年”致力于通過提出系統性科學解決方案來推動海洋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強調全球合作、包容治理和能力建設。作為“海洋十年”的核心參與機構之一,海洋一所牽頭發起并實施了多個與和平建構密切相關的實踐。其中,全球海洋綜合治理工具包——濱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簡稱COAST工具包)將海洋大數據、先進的數值模型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及能力建設密切銜接,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產品推動和平構建;OSF大科學計劃正與全球52個國家的80余家科研組織開展科技合作,推動科學標準化和技術民主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海洋動力學和氣候培訓與研究區域中心(ODC中心)每年為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青年科研人才提供培訓機會,促進區域互信與能力建設。這些實踐不僅夯實了全球海洋治理的科學基礎,也通過推動對話、傳播規范和提供服務,切實落實了環境和平構建的三項核心機制,體現了海洋一所在推動“和平型科技合作”方面的務實貢獻。
論文最后提出,聯合國“海洋十年”已經提出包括“清潔、健康、豐盈、可預測、安全、可獲取、啟發性”在內的七大社會預期成果。為進一步體現海洋在全球和平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議盡快將“和平的海洋”作為第八項預期成果正式納入“海洋十年”框架。作者呼吁,應啟動系統性的“海洋與和平”跨學科研究,推動海洋科學家與和平研究者開展深度合作,在制度設計、項目共建、能力發展等方面形成互動機制,將海洋的和平潛力從“隱性存在”轉化為“制度保障”與“行動路徑”。
該成果由DCC-OCC執行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前執秘Vladimir Ryabinin領銜,海洋一所喬方利研究員帶領DCC-OCC協作中心和OSF國際大科學計劃團隊成員共同完成。這是DCC-OCC與OSF繼發布新一代低成本海表漂流浮標、海洋早期預警系統(OCEANUS)、濱海城市可持續發展基于海洋的解決方案工具包三大成果后,推出的又一面向全球社會需求的公共知識產品,是海洋一所科研團隊在聯合國“海洋十年”框架下在理念探索和公共產品輸出方面的又一成功實踐。在當前國際背景下,該成果為全球海洋提供了一個和平維度的新視角,體現了海洋一所科研團隊在推動全球海洋科學與治理理念創新方面的持續探索與務實貢獻。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ocecoaman.2025.107835
信息來源: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