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的信號有時只在一夜之間爆發。2025年7月,韓國與印尼的KF-21聯合戰機項目被推上國際聚光燈,這場拖延十余年的合作在跨國資金、技術、安全、地緣政治多重因素的纏繞下,終于陷入了“撕破臉”的尷尬局面。印尼媒體直言:“我們用2000多億印尼盧比,換回來的究竟是高科技夢想,還是一堆昂貴廢鐵?”韓國本土輿論又將矛頭指向了中國。此時,整個亞太軍工格局已悄然變化。
軍工“黃金搭檔”為何走到分岔口?
印尼和韓國的軍工合作一度被外界視為“新興國家抱團自主”的典范。回溯到2010年,印尼高調加盟韓國的KF-X(后更名KF-21)項目,承諾承擔20%研發費用,約合13億美元,開啟了東南亞國家首次深度參與第四代以上戰斗機研發的歷史。
印尼的算盤并不復雜。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尼空軍長期依賴進口美制F-16等老舊機型,面對日益復雜的南海局勢和本國“千島之國”的防空需求,印尼急需一款航程遠、性能強的新一代戰機。與韓國聯合開發,既能獲得技術轉讓,還可在本地組裝生產,一舉兩得。
韓國彼時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雖然韓國在T-50教練機和F-16組裝方面積累了經驗,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戰機研發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引入印尼資金,既能分擔研發風險,也有助于將來打開東盟市場,為KF-21量產和出口埋下伏筆。
2021年4月,KF-21首架原型機在韓國慶尚南道亮相,機身上醒目的印尼與韓國國旗一度成為“亞洲制造合作”的象征。2022年7月,原型機成功首飛。韓方高層發表講話稱:“這不僅是韓國的勝利,也是亞洲航空工業新的里程碑。”
欠款、爭議與信任危機
夢想很豐滿,現實卻逐步偏離航道。2016年以來,印尼開始因財政壓力拖欠項目款項。2020年8月,印尼拖欠款項已達5000億韓元。到2023年底,印尼要求將付款期限推遲到2034年,更在2024年主動提出減少份額,計劃只支付原承諾三分之一的金額。到2025年初,印尼尚有至少2000億韓元未支付。
更棘手的是技術安全爭議。2024年2月,印尼派駐韓國KAI(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的工程師被查出用U盤非法拷貝KF-21核心數據。韓國警方快速介入,五名工程人員被限制出境。這一事件迅速升級為外交爭端,韓國國會多名議員公開質疑“印尼在合資項目中獲取核心技術,反手圖謀獨立研發或向第三國轉讓”。
資金糾紛與技術安全問題交織,使韓印合作陷入“信任赤字”。韓國國防采辦局(DAPA)多次發出“暫停合作”甚至“獨立推進項目”的警告。2025年6月,印尼不得不在雅加達防務展上與韓方簽署補充協議,將采購目標縮減至48架,承諾支付6000億韓元,以求保留項目參與權。
多線軍購與地緣博弈
印尼并未把所有賭注押在KF-21項目上。2022-2023年,印尼以81億美元引進42架法國“陣風”戰斗機,2025年又與美國簽約采購24架F-15EX,與土耳其敲定KAAN五代機采購計劃。多線軍購背后,是印尼對“自主可控”與“現實安全需求”的權衡。
一方面,印尼國防部高官在今年6月公開表示:“國家防務不能完全寄托于某一項目或伙伴,必須多元化平衡風險。”印尼防務預算有限,疊加全球通脹與本幣貶值,財政壓力不斷加大。KF-21項目因韓方技術轉讓不及預期、進度滯后、印尼負擔過重,成為優先“減配”的對象。
另一方面,南海緊張局勢持續升溫。2025年上半年,菲律賓南海仁愛礁事件、美國與東盟聯合軍演、區域無人機偵察頻率激增,使印尼空軍對快速提升現役戰力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采購“陣風”、“F-15EX”、土耳其KAAN等現成戰機,成為印尼“短平快”提升國防實力的務實選擇。
誰在甩鍋?“中國因素”與輿論的真實走向
印尼與韓國矛盾激化后,韓國國內媒體與部分政要開始頻繁將項目受阻歸咎于“中國在南海的擴張”。韓媒宣稱:“中國軍事壓力迫使印尼臨陣脫逃,轉而選購西方成品戰機。”更有輿論渲染:“KF-21是對抗中國影響力的東南亞屏障。”
這一說法,在國際防務觀察界并未獲得一致認同。美國福布斯、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等權威媒體綜合分析指出,韓印合作受阻的根本原因在于雙方對技術轉讓、資金分擔、項目管理的分歧,以及各自國內政治、經濟壓力的變化。中國因素確實加劇了印尼對空軍現代化的緊迫感,卻不是項目“爛尾”的主因。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韓國國會對KF-21項目預算進行新一輪審查時,多名議員警告:“過度依賴外國資金與市場,忽視自主創新與安全風控,軍工出口策略需全面反思。”韓國航空航天工業公司KAI高層則在馬來西亞防務展上表示:“與印尼的合作教訓凸顯風險分攤、多元出口與核心技術自立的必要性。”
出口戰略受挫,東南亞市場變局
韓國原本希望借KF-21打開東南亞與中東市場。2025年4月,阿聯酋空軍將軍親自試飛KF-21,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亦表達興趣。KAI高層多次強調:“KF-21性價比高、維護成本低,是F-16、F-35的理想替代品。”
但現實遠比預期復雜。KF-21國產化率僅65%,發動機、雷達、航電等核心部件依賴美、以等國供應。美方對出口審批極為謹慎,任何涉及“第三國風險”的訂單都會被嚴格審查。與此同時,土耳其KAAN、印度AMCA等新興戰機項目快速崛起,美國、法國對東南亞軍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韓國面臨的壓力倍增。
印尼的采購“退讓”,實則反映出區域新興國家在軍購領域對“技術主權”與“安全自主”的追求。韓國產業界已普遍意識到:“東南亞市場不再是‘技術轉讓+合資生產’的肥沃土壤,軍工合作需以務實、靈活、可持續為根本。”
技術瓶頸與項目管理困局
KF-21自立項之初就面臨“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美國拒絕轉讓AESA雷達、紅外搜索、電子干擾等關鍵技術,韓國只能依賴以色列等第三方方案,導致整機性能難以匹敵F-35、殲-20等五代機。即便在國內,KF-21也被部分專家批評為“4.5代戰機的極限”,難以承擔2030年后空軍主力角色。
項目管理方面,韓方與印尼對研發進度、成本分攤、產能轉移等細節多次拉鋸。2025年3月,雙方官員在雅加達會面時,印尼代表提出“本地組裝優先、技術轉讓透明、付款周期靈活”的新要求,韓方則堅持“先還清欠款,再談增量”。補充協議簽署后,印尼依然面臨剩余巨額欠款和本地生產線落地難題。
合作“縮水”,誰最受傷?
截至2025年7月,韓國已批準首批20架KF-21批量生產,印尼則獲得48架生產和本地組裝權。與最初“150-200架韓方+50架印尼”的遠大目標相比,現實大幅縮水。韓國KAI為此承擔了高達8230萬美元的額外成本,印尼則“花錢買教訓”,對未來軍購更加謹慎。
印尼國防部高層在與媒體交流時直言:“未來采購將更加注重交付速度、技術透明度和本地利益。‘技術換市場’模式需重新評估。”韓國軍工界則普遍反思:“核心技術自主才是軍工出口的底氣,甩鍋他國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參考資料:印尼重申與韓國聯合研發戰機 但對欠費問題“只字未提”
原創2022-10-04 13:30·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