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動體驗的科技展品到云端共享的數字資源,從包羅萬象的科普講座到豐富多彩的流動展覽……科技館作為科學普及的核心陣地之一,肩負著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使命。
近年來,甘肅省科協以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為鑰,通過優化科普資源配置、創新社會參與機制、深耕民族地區等方式,在隴原大地開啟了獨具一格的科普新生態大門。
三級聯動,構建覆蓋全省的現代場館體系
甘肅科技館作為全省科普的“領頭雁”,是青少年學習科普知識的主陣地。新館自2017年落成以來,累計服務超過420萬人次,年均接待團隊約3500支,為甘肅科普事業注入了強勁動力。
甘肅科技館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省內各地實體科技館建設。記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間,甘肅省以構建現代科技館體系為目標,積極鼓勵和支持市、縣籌建中小型科技館。截至2025年3月,全省科技館數量從“十三五”末的13座提升至25座。
甘肅科技館全景圖。(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省科協提供)
近年來,甘肅科技館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逐步形成以甘肅科技館為龍頭,市(州)科技館為支撐,縣級科技館為補充,農村中小學科技館、流動科普設施、科技館數字化平臺為延伸的甘肅現代科技館體系。
2023年9月,武威市科技館全面建成開放,科技館以“科技·城市·生活”為主題,迅速成為市民探索科學奧秘的熱門“打卡地”。這座8600平方米的“綠色”智慧場館,深度融合AR/VR互動體驗、虛擬場景模擬等高科技手段,集成300余件高科技展品,構建了“展覽+體驗+學習”一體化模式?,F在,已經成為集科普教育、學術交流、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城市智慧窗口。
在臨夏州臨夏市枹罕鎮,臨夏州科技館土建工程已于2022年完成,正在裝修布展。“我們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展,爭取今年底開館運營?!迸R夏州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馬玉祥信心滿滿地說,建成后,臨夏州將形成以“州級科技館+縣級科技館+農村中小學科技館”等實體科技館為主,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等流動科普設施為輔,數字科技館為拓展的現代科技館體系。
多元渠道,打破共享科普資源的時空壁壘
實體科技館在科普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解決基層科普設施短缺的問題上,科普大篷車和流動科技館同樣功不可沒。它們是科普“輕騎兵”,也是打通科普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載體。
科普大篷車開進校園。
今年5月,2025年甘肅省科技活動周主場暨第十三屆“魅力之光”科普活動在蘭州新區啟動,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活動也同步拉開帷幕。巡展搭建聲光體驗、電磁探秘、生命奧秘、數學魅力等6個主題展區,展出50余件精彩展品,讓大家在體驗中感受科學魅力、激發興趣、啟迪思維。
今年4月,“同飲黃河水·科普一家親”2025年中國流動科技館暨科普大篷車跨省聯合行動在青海省民和縣啟動。此次活動中,9輛大篷車搭載著近200件科普展品,陸續開進了青海省民和東垣小學、海東市委黨校,甘肅省河州中學附屬中學、永靖縣三峽中學、康樂縣城北學校等多個站點,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元的科普宣傳活動。
“快戴上VR眼鏡,體驗一下‘過山車’,這失重感太真實了!”河州中學附屬中學七年級學生周雪梅體驗完VR,迫不及待地向同學分享著自己的感受。
孩子們在和機器狗互動。
2023年以來,省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在酒泉市、張掖市、武威市等地共同組織實施“科普邊疆行”暨“科普鄉村行”活動,在各地進行了科普展覽、科學表演、機器人表演、車載展品互動體驗等。
省科協黨組書記、第一副主席包俊宗表示,省科協立足甘肅實際,一手抓全省實體館建設,一手抓流動科普資源下沉,充分依托中國流動科技館和科普大篷車科普資源,不斷延伸科普觸角。
與此同時,省科協不斷加快數字科普資源建設,積極謀劃實施以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宣傳信息化、科普供給多元化為主要內容的“科普三化”工程,著力打造網上科普宣傳服務陣地。
2024年6月,“科普甘肅”APP上線發布,這是實施“科普三化”工程的支撐平臺,也是提供網上科普宣傳服務的主要窗口。目前,“科普甘肅”APP平臺已匯聚7萬多條視頻圖文資源,線上服務超900萬人次。連續舉辦四屆的甘肅省科普作品大賽,今年首次通過“科普甘肅”APP線上報名并上傳參賽作品,這極大激發了社會各界的創作熱情,豐富了優質科普資源供給。
一系列科普數字化的探索也在日益突破城鄉壁壘。甘肅科技館“科技館里的科學課”項目實現城鄉中小學生同步互動,臨夏、天水等地實現了科普資源線上共享,帶動縣(區)科普能力整體提升。網絡課程、科學微視頻、知識競答等數字科普精品涌現,網上報名、咨詢、預約等一體化服務已成為新常態。
創新融合,豐富活動播撒熱愛科學的種子
近年來,體驗型科技旅游正在悄然興起。
甘肅科技館積極探索“展示+互動+研學+文旅”一體模式,在節假日設置適合親子游的科普表演秀和科技影片觀影體驗,吸引著省內外游客前來打卡。2024年國慶節假日期間,甘肅科技館累計接待游客近7.5萬人次,創同期歷史新高。
今年“五一”假期,甘肅科技館精心策劃推出了“禮贊科學家 勞動創未來”主題系列活動,吸引廣大公眾沉浸式參與、體驗,讓大家度過了一個別樣的假期。特別是“禾下乘涼夢 五谷繪心聲”“‘元’氣五一 蘿卜棋趣挑戰”等活動,以新穎的表達形式、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的創新融合等亮點,廣受歡迎。
在“禾下乘涼夢 五谷繪心聲”活動現場,孩子們以五谷雜糧為創作材料,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粘、貼、拼、雕等多種手法,運用膠水將五谷雜糧粘貼成一幅幅展現科學家群像的生動畫作。
“禾下乘涼夢 五谷繪心聲”活動現場。
AI下棋機器人“元蘿卜”成為了活動中的“人氣王”,6臺機器人“棋手”與觀眾展開五子棋、象棋、圍棋、國際象棋的對弈。這場“人機對戰”以“科普+傳統文化+游戲化”的創新模式,打破傳統科普單向輸出的局限,讓科學知識在沉浸式體驗中“活”起來。
與“元蘿卜”對戰三局的劉謙銘意猶未盡:“機器人不僅能精準落子,還能分析棋盤局勢,講解棋局策略,更有多種模式可以調節,我兒子輸了棋反而更興奮,說以后要學習編程,做一套自己的下棋程序?!?/p>
觀眾與機器人“棋手”對弈。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蹊
甘肅科技館館長趙金惠說:“今年‘五一’假期,甘肅科技館累計接待游客4.5萬人,在全省掀起了一波科普熱、文旅熱,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節假日帶著孩子來科技館體驗各種各樣的活動。新修訂《科普法》的頒布實施,要求我們以更開放的姿態連接社會資源,促使我們打破行業壁壘,未來將與高校、企業、文創機構共建‘科普生態圈’,讓科普從單一輸出轉向多元共創,從‘獨奏曲’變為‘交響樂’?!?/p>
武威科技館、永靖科技館等也不斷拓展科學教育新領域,積極與當地旅游場館合作,構建科旅融合創新場景,為青少年搭建起了一個沉浸式、多元化的學習平臺。
科技館體系的建成,還是一個全民參與的過程。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注冊科技志愿者團隊300余支,每年參與科普宣講、展教輔導、社區活動等服務。2024年,甘肅科技館聯合五所高校、15所中學實施創新英才培養項目,會員專家參與科普大講堂155場、線上線下服務347萬人次。來館講學的科技創新導師不僅帶來了前沿理念,也為本地學科競賽、科學課程開發提供了指導。
節假日,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帶著孩子走進科技館,體驗豐富多彩的科普設備。
“甘肅省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是一項著眼長遠、惠及全民的戰略工程。”包俊宗告訴記者,甘肅現代科技館體系以“全域覆蓋、全域聯動、全域賦能”的布局,正將科學的種子播撒在隴原大地上,讓創新的力量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引擎。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吳涵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新甘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