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邵昀】
從重新審查美英澳“奧庫斯”核潛艇協議(AUKUS),到最近的“暫停援烏風波”,美國政府近來幾次因對外軍事戰略引發廣泛爭議,都是由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的副防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Elbridge Colby)一手推動,令這位45歲的“政治新星”受到關注。
盡管科爾比到特朗普第一個任期才踏入政壇,但他所奉行的一套他認為能“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方法論,已經在五角大樓內部引發爭議。據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報道稱,這一切都與科爾比本人的一個“夙愿”脫不開關系,那就是希望美國將有限的戰略資源,再次集中于所謂的“對抗中國”上。
一針見血,還是孤注一擲?
按照美媒的說法,盡管從奧巴馬時期開始,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總統就都在呼吁將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點放在中國身上,但事實證明,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舉步維艱。報道認為,這部分是因為亞洲以外出現了“新的威脅”,部分原因是美國在歐洲和中東地區有著“長期軍事承諾和部署”。
在這一背景下,共和黨內部分化成為多個派別,其中“優先派”(prioritizer)主張減少美國對亞洲以外地區的軍事投入,以“釋放”資源,集中應對潛在的涉華沖突。報道稱,這一立場與僅主張美國撤出海外承諾的“克制派”(restrainers)和共和黨傳統對華鷹派都有不同。
科爾比正是“優先派”的一員。與科爾比的觀念相比,一直推行“美國優先”議程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都被認為更傾向于要求美國“繼續參與世界多個地區的事務”。
資料圖:科爾比 美媒
報道說,科爾比的支持者為他辯護稱,科爾比只是在“深入思考美國要如何在資源受限的時代最好地保護自己”。曾擔任赫格塞思顧問的丹·卡爾德威爾(Dan Caldwell)認為,“許多政策制定者拒絕接受這一現實”。
曾與科爾比共同創辦政策組織“馬拉松倡議”(Marathon Initiative)的前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韋斯·米切爾(Wess Mitchell)稱,科爾比之所以如此執迷于作出遏華的“艱難決策”,是因為他擔憂美國的戰略資源已經捉襟見肘。
“布里奇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真正的問題,他提出‘讓我們優先應對主要威脅,即便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其他地區做出取舍’。人們可能不認同他的方式,但他是出于一個合理的擔憂,那就是我們目前沒有資源來應對三線作戰。”米切爾說。
不過,科爾比的主張在政府內部并非一帆風順。據參與者回憶,時任國防部長、退役海軍陸戰隊上將吉姆·馬蒂斯(Jim Mattis)就對科爾比過于強調“保衛臺灣”感到不滿。
“我認為布里奇(注:對科爾比的昵稱)在戰略制定過程中做得非常出色,”曾被馬蒂斯請來協助起草戰略文件的退役海軍陸戰隊上校弗蘭克·霍夫曼(Frank Hoffman)說,“但他把臺灣作為與中國軍事競爭的關鍵支點,這一點比馬蒂斯部長對戰略應有內容的理解更狹隘。”
科爾比其人
美國彭博社專欄作家、前德國《商報》全球版主編安德烈亞斯·克盧特(Andreas Kluth)如此形容科爾比在特朗普政府中的角色:盡管從背景上,他更接近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所抨擊的“深層政府”人員,但“在專業知識日益匱乏的政府中,他擁有超乎尋常的影響力”。
科爾比是美國中情局前局長威廉·科爾比(William Colby)的孫子,從小家境優越,且與外交政策界有著深厚的家族聯系。據《華爾街日報》回顧,科爾比早在耶魯大學求學期間,就顯露出他在外交政策上的“反主流立場”:他是少數反對伊拉克戰爭的共和黨人之一。
據報道,科爾比曾撰文稱,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以及美國長期的占領是“一項歷史性的錯誤”,浪費了大量資源。2012年,他在一篇文章中主張不要打擊伊朗的核設施,稱那樣做會給伊朗“重啟該計劃并以更大力度推進的動機”。
特朗普上個任期內,科爾比首次踏入政壇,進入美國國防部擔任負責戰略和部隊發展的副助理部長,并領導了2018年美國防務戰略的起草。據悉,這份戰略文件敦促美國將重點從“9·11”襲擊后長期聚焦的反恐轉向對抗中國和俄羅斯。
科爾比在他2021年出版的《拒止戰略》(The Strategy of Denial)中曾詳細闡述過自己在對華政策上的觀點。他在書中宣稱,由于臺灣島與日本、菲律賓構成所謂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故在美國“遏華”戰略中至關重要。
據報道,科爾比在書中還主張,俄羅斯可以成為美國反華聯盟中的“潛在合作者”,并警告稱不應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因為該國“高度暴露”于俄羅斯攻擊范圍內,“卻無法為聯盟帶來任何可與其防御所需付出的代價和風險相稱的實質性優勢”。
當然,科爾比這一重新調整五角大樓戰略優先次序的呼吁,在2022年初俄烏沖突爆發后很快遭到了考驗。
共和黨的裂痕
當前,科爾比正在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2021年達成的AUKUS協議進行審查。去年接受澳大利亞電視臺采訪時,科爾比說,除非美國能確保自身有足夠的潛艇,否則美國向澳大利亞提供攻擊型潛艇將是“瘋狂”的。他還聲稱,美國若能到2030年代還不與中國“開戰”,都算是“走運”。
讓科爾比進一步受到關注的,是他6月初向防長赫格塞思遞交的內部備忘錄。該備忘錄據稱詳細說明了烏克蘭對美國武器的需求,如何可能進一步耗盡美軍已然緊張的武器儲備。盡管當中未包含具體建議,但美國官員表示,該備忘錄在五角大樓暫停向烏克蘭運送部分武器的“單方面決策”中發揮了作用。
本周,英國《金融時報》又披露,在科爾比的推動下,五角大樓正在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亞就臺海問題明確表態,即如果中美在臺海爆發沖突,這些國家將扮演什么角色,采取哪些軍事措施。
知情人士坦言,日本、澳大利亞和其他美國盟友的代表聞此,“集體表示驚訝”,因為美國自己長期以來在涉臺問題上也奉行所謂“戰略模糊”政策,避免公開承諾“保衛臺灣”。
對此,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Pat Conroy)13日接受澳媒采訪時強調,澳方將拒絕任何美國要求其參與對華“假設性”沖突的請求。令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13日報道,正在訪華的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當天面對記者的連番追問,也拒絕了美國要求其承諾協防臺灣的施壓。
阿爾巴尼斯告訴記者,澳大利亞不支持“任何單方面行動”改變臺灣現狀,并稱澳大利亞在國防和援助方面的開支是“為了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當被問及在美方自身對臺灣問題維持“戰略模糊”的前提下,美國是否有權要求澳方作出明確承諾時,阿爾巴尼斯并未正面作答,而是表示這個問題本身就說明了一切。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則援引一名消息人士說法稱,澳大利亞已經拒絕了美方提出的一些請求,這些請求包括希望澳大利亞能就如何在美中開戰時部署通過AUKUS協議獲得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向特朗普政府作出具體保證。
對此,科爾比拒絕對媒體置評,但在社交平臺X(原推特)上發文稱,美國的一些盟友“可能不歡迎坦率的對話”。
科爾比帖文 X截圖
但現實是,科爾比的作風已經不僅惹惱了盟友,也惹惱了同僚。據美國“政客”新聞網8日報道,一名知情人士說:“他幾乎惹惱了我認識的(特朗普)政府內部的所有人。他們都認為,科爾比是那個讓美國在全球事務中減少參與的人。”
還有一名了解特朗普政府動態的人士評價:“(科爾比)他基本上決定要成為一種新孤立主義的智識推動力,認為美國應該更多獨自行動,將盟友和朋友視作一種負擔。”
《華爾街日報》說,早在特朗普去年12月提名科爾比擔任副防長時,共和黨內部在國家安全問題上的分歧就曾浮出水面。但在今年3月的確認聽證會上,科爾比在伊朗核問題、臺海問題上的立場遭到質詢時,又改口稱,臺灣并非美國“生死攸關”(existential)的利益,并表示將向特朗普提供軍事選項,以阻止伊朗研發核武器。
美國參議院前共和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當時是唯一一位投票反對科爾比任職的共和黨人,他認為科爾比所主張的“優先化”戰略,是一種“地緣戰略上的自戕”。他擔心:“為了優先考慮印太,而放棄烏克蘭與歐洲、淡化中東事務,并不是一個高明的地緣政治棋步。”
對于美國聯合盟國試圖干涉臺海問題,中方已多次作出明確表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指出,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外來干涉。”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4月回應有關問題時表示,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是“臺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縱容支持。有關國家和組織如果真心希望臺海和平穩定,就應順應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大勢,恪守對中方所作政治承諾,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