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南投縣陳玉鈴議員的罷免案,成為唯一一場關于綠營的罷免案。在經過一場激烈的投票與開票后,結果卻讓許多關注者感到意外——雖然同意罷免的票數遠高于不同意票數,但由于未能達到選舉區選民總數25%的門檻,罷免案最終未能通過。
罷免案的基本情況
根據中選會的統計結果,在投票選民總數為57,207人中,共有18,171人參與了投票,投票率為31.76%。有效票數為18,027票,其中同意罷免票數為12,160票,占67.45%;不同意罷免票數為5,867票,占32.55%。盡管同意票數多于不同意票數,最終結果仍是否決。根據罷免制度的規定,罷免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同意票數必須超過不同意票數;同意票數必須達到選區選民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而這一條件未能達成。
這一結果在分析人士張益贍看來,代表了國民黨在動員上的失敗。他指出,陳玉鈴的選區作為國民黨優勢選區,卻未能在動員上達到預期,這反映了藍營的動員困境和策略上的不足。他分析稱,國民黨未能充分調動支持者投票,致使同意罷免的票數僅占全體選民的21.25%,距離25%的門檻差距仍有近4%的空間。
“大罷免”的前哨戰
張益贍在分析中進一步指出,雖然此次罷免案的失敗具有制度上的限制,但它依然反映了罷免動員的核心問題。在當前的罷免制度下,候選人的當選和罷免的難度存在較大差異。對于罷免方來說,不僅罷免方的“同意”票數必須要高出不同意票,還要突破25%的同意票門檻這在操作上具有極大的難度。這一設定使得罷免案件并不像選舉那樣由選民的意愿直接決定,而是在較高門檻下進行的。
張益贍認為,雖然這次罷免失敗,但在未來的“726”及全臺范圍內的罷免投票中,只要超過25%的同意票門檻,仍然有機會實現罷免。他特別指出,即使在南投這樣的艱難地區,只要能突破門檻,類似的罷免投票仍有可能成功。
對于陳玉鈴的罷免案,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僅在于動員的不足,還在于現行制度本身的設計不合理。陳玉鈴當選時僅獲得5028票,得票率約為12.84%,而她當選的選區原選區的投票率為68%。這樣一來,她的當選僅獲得選區總選舉人數的8.73%的支持,但由于罷免制度的高門檻,罷免的同意票數不僅需要高于不同意票,還必須達到選區總選舉人數的25%以上,這一門檻顯然為罷免方設置了較高的障礙。
在農業區,尤其是像南投這樣的地方,選民對于候選人的“厭惡值”雖然很高,但并沒有足夠的動機去參與罷免投票。許多選民由于不愿意參與“得罪人”的行為,選擇了對罷免采取觀望態度。此外,由于農業區的地方選舉往往由無黨籍或未經政黨提名的候選人當選,政黨在動員方面的作用相對較弱,這使得罷免案的成功率進一步降低。
動員能力的挑戰
在這次罷免案的過程中,綠營方面聲稱,陳玉鈴的表現得到了基層的廣泛認可,地方服務成績也得到了好評。綠營發言人卓冠廷強調,陳玉鈴長期以來一直與鄉親站在一起,傾聽基層聲音,致力于為地方服務。卓冠廷指出,罷免案的失敗證明了公道始終站在正義的一方,鄉親們對于沒有理由的惡意罷免持反對態度,他們認同的是那些真正服務地方、為基層百姓發聲的民意代表。
盡管綠營在這一局面中占據了道義的高地,許多分析人士依然認為這次罷免案的失敗是由制度上的不合理門檻和地方動員的困境所共同導致的。尤其是對于藍營來說,罷免案的失敗凸顯了其在地方的動員不足,尤其是在農業地區,影響力有限,導致了動員的挑戰。
雖然陳玉鈴的罷免案失敗,但這一事件仍然為即將到來的“全臺大罷免”投票提供了深刻的教訓。在這種復雜的制度設計和地方生態下,未來的罷免案件可能依舊面臨類似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