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4日訊7月13日晚,話題#翻垃圾找兒童手表被質疑浪費人力#沖上熱搜第一。據報道,不久前,山西大同兩名環衛工在35℃高溫下徒手翻找8噸垃圾4小時,為游客尋回遺失的兒童手表。當地部門將此作為“暖心故事”宣傳,卻引發輿論強烈質疑:有網友斥責“暖心敘事是剝削基層創造政績”,對此,當地城管局回應“百姓有需求就要做”。
我想,當地城管部門應該不是第一次幫助市民或外地游客尋找失物,如聽障人士丟失人工耳蝸、市民丟失存有重要資料的手機,相關部門和熱心人士全力尋找,當時一定是獲得了大眾的贊賞,但為什么這次卻引發了如此大的輿論爭議?
一是此次事件發生在持續高溫的當下,在氣溫高熱的天氣里,環衛工作為戶外勞動者,在烈日下完成保障城市日常清潔的本職工作,本身就極為辛苦,如今還要被上級安排花費4小時去翻找8噸垃圾;二是一塊價值相對普通的兒童手表,是否值得如此大費周章?環衛工4小時的人力成本加上垃圾轉運費用,遠超手表本身價值,也不免讓人疑惑:手表的所有者是否對自己的普通財物盡到了看管的義務,是否應該為自己的疏忽買單?雖然當地城管局強調“民生無小事”,但為某個人提供超規格服務,無視公共人財物的成本效率,是否同時傷害了更廣泛的“民生權益”?若每次丟鑰匙、丟手表都翻8噸垃圾,整個服務系統也將不堪重負;再者,此次“暖心事件”只是宣傳“環衛工無私奉獻”,卻未提防護裝備與補償,這也不免讓人覺得,是將個體苦難浪漫化為政績標簽,反而導致輿論負面情緒(如憤怒)傳播的更快。
所以,更值得思考的是:公共服務如何既有溫度又有尺度?或許建立分級響應機制不失為一種方法:首先區分“緊急救命物品”(如人工耳蝸)與“普通失物”的區別,明確啟動高成本搜索的標準,避免資源濫用——如在我國很多景區針對驢友實行了“有償搜救”,正是基于《民法典》“自甘風險”的原則。而從傳播的角度看,對于此類事件,更應該宣傳的是制度保障和受助者的感謝,而不是一味非歌頌個體的犧牲,畢竟真正的文明刻度在于對勞動的平等尊重,不能溫度只暖了游客,卻灼傷了環衛工的手,便成了文明的悖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