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大同市城市管理局就“兩環衛工徒手翻8噸垃圾尋找兒童手表”一事回應稱:求助者打的是投訴電話。只要百姓有需求,我們肯定去做。
此前報道稱,來自深圳的盧女士一家乘坐高鐵從太原抵達大同,車上孩子將兒童手表裝入干凈的紙質垃圾袋中玩耍,下車時不慎遺忘。盧女士撥打了12345熱線,隨后兩名環衛工人花費4小時徒手在8噸垃圾中找到手表。本是一場佳話,但很快發生變化,不少網友提出質疑:找一塊兒童手表是否有必要?誰來體恤一線環衛工人?
首先應看到,政府部門呼應群眾求助、迅速展開行動,這是行政素養和倫理的體現。若是各地各部門都能把群眾合理訴求放心上,真抓實干、雷厲風行,這是城市福音、民生福音。
其次,衡量一件事的成本和收益,也應客觀進行?!叭绻皇莵泶笸?,我真不知道自己會這樣的幸運,而這樣的幸運源于眾多善良的人”,來自失主家庭的贊譽,對應的是一個城市的良好形象。對此事加以傳播,可能會形成上佳的“廣告”效應。在各地比拼文旅的當下,一個熱門旅游城市的努力也就很容易被“看見”。
不過,正如網友追問的,假如有人以此為樣本,下次丟了耳機和優盤也找過來,當地要不要興師動眾地尋找呢?如果拒絕,又以何為理由?其實,很多人并不是反對來自政府部門的幫助,而是希望將寶貴的公共資源用在刀刃上。
表面上看,4小時的尋找,并不是“極限運動”,效率也不低,但是,大熱天里,兩名環衛工人仔仔細細、寂然無聲地翻一座“垃圾山”,不顧腥臭,不懼瑣屑,真的是平易之事嗎?有誰知道他們的內心想法呢?
在宏大的敘事中,兩名環衛工人的身影顯得微小,但他們的形象、得失和感受同樣不可忽視。
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既然做這事是為了彰顯一個城市的擔當,有關部門、有關單位的相關工作人員為何不能前來搭把手呢?兩個人翻垃圾,能比一群人翻垃圾更顯效率嗎?尋找手表并不是一件高技術的活,不必“術業有專攻”,讓其他人員參與其間,既節省時間,又替環衛工人分擔了辛勞,可以有。何況,從辦公室到現場參與這一事務,更有利于形成良好互動,提升“辦公室”對民情民意的關切度。
延伸而論,如何更合理處置類似事務,值得深思。這不僅需要我們更科學、精細地進行成本考量,從而做出合理決策,更需要我們細細體恤被納入“辦好事”框架內的勞動者的苦衷。
7月14日晚間傳來最新消息,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大同有關部門表示:坦誠接受老百姓的批評,會對環衛工人獎勵。這一聞過則喜、善待環衛工人的表態,讓人看到了當地改進工作作風、改善“助人為樂”機制的決心,令人欣慰。
展現城市善意,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把所有環節都考慮到、做到位,是題中應有之義。
現代快報/現代+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