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海軍艦艇海外港口訪問達35次,聯演聯訓超20場——這組數字背后,是一場毫不張揚的的戰略革命。21世紀的中國軍事外交,本質是國家利益邊疆拓展與國防能力躍升的共生結果。當強敵大規模入侵的威脅消退,海外利益保護成為核心命題,國防要伴隨國家利益的擴張而成長。根據數據統計,中國海外公民已經超過600萬,中資項目遍布130國,2024年發生7起針對華人的武裝襲擊事件,撤僑行動成本同比上升40%。
到目前為止,中國僅有吉布提保障基地這一個長期駐軍的海外基地,它支撐著亞丁灣16年不間斷護航,保障1300余艘中外商船,更成為解放軍的實力向非洲輻射的支點。在沙特撤僑行動中,臨沂艦72小時完成489人轉移,印證了“移動國土”的實戰價值。
如今,軍事外交已從“象征性握手”升級為“戰略性支點”,其使命任務從捍衛和平向捍衛利益拓展。
首先是高層訪問,中國取得了非對稱的主動權。2024年美軍高層訪華次數激增300%,中方卻僅僅回訪了一次,這種“非對等性”折射戰略地位逆轉。而中國在東南亞的高層軍事訪問卻更加積極,例如中國與印尼啟動防長外長“2+2”機制,將東南亞防務合作從禮儀性會談推向聯合行動層級,為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鋪設安全緩沖帶
作為軍事外交的主力,解放軍海軍的遠洋投射與力量存在成為一種能力宣言。黃山艦停靠坦桑尼亞、075兩棲攻擊艦首訪埃及,這些“首次”背后是投送能力的展示。而吉布提基地啟用后,解放軍對印度洋港口的補給訪問下降37%,對西非港口訪問量翻倍,對幾內亞灣能源通道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此外“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在太平洋島國義診1.2萬人次,軍事醫療外交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軟性影響力。
中國還積極開展對外聯合演訓,從非傳統安全到實戰預演,內容豐富。75%演習聚焦反恐、救災,比如中老“和平列車”醫療聯演,但深層信號在于遠距離的力量投送,以及實戰知識學習。中國和巴西的“弗莫賽行動-2024”,還首次演練了洲際兵力投送加聯合登陸作戰。中俄“海上聯合-2024”演習中,解放軍通過俄軍,間接學習了烏克蘭戰場無人機群戰術,并且很快改編了相應的訓練大綱。
當前,中國軍事外交的40%資源聚焦亞洲,這里蘊含著三重戰略考量。首先是風險控制的試驗場。在南海爭議背景下,中國與越南仍舉行了8次海上搜救演習,通過《意外相遇規則》綁定行為邊界,實踐著“斗而不破”的東方哲學。第二是演練后勤保障適配性,中國和柬埔寨金龍演習的熱帶雨林裝備維護,到中國和尼泊爾珠峰友誼的高原野戰食品供給,都在不斷迭代作戰支援體系。第三是構建戰略支點,中巴“勇士”反恐機制覆蓋瓜達爾港陸路安全,中緬聯合巡邏保障能源通道,用合作化解猜疑,以存在替代對抗。正如新加坡防長黃永宏所言:“小國需要的是保險繩而非選邊站。”
軍事外交絕非只有鮮花掌聲。當核心利益遭挑戰時,解放軍的強硬即是最直白的外交語言。2025年初,解放軍派遣艦隊,到東南部塔斯馬尼亞海附近開展實彈演習,導彈落點距經濟專屬區僅12海里,迫使澳外長承認“需重新評估挑釁成本”。
隨著福建艦電磁彈射試驗成功、“九天”無人機母機列編,中國軍事外交方式迎來范式革命,覆蓋空天態勢感知、網絡防御、極地行動,構成新的疆域合作方式矩陣。通過中非“和平團結”陸海聯演、拉美登陸訓練,打破歐美海軍對遠洋的壟斷,重構全球南方安全伙伴網絡。珠海航展亮相的諸多無人作戰系統、殲-35A隱身戰機,正重塑國際軍貿市場對中國軍事創新的認知,技術代差已經掌握在中國手中。
從亞丁灣護航編隊16年的堅守,到吉布提基地升起的五星紅旗,中國軍事外交踐行著一個樸素真理:能戰方能止戰,存在即是威懾。當運-20機群降落在所羅門群島撤僑現場,世界看到的不僅是一支軍隊的遠征能力,更是一個文明古國以武止戈、以義護利的戰略定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