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源匯區大劉鎮蔡莊村,抗日英雄蔡永令烈士墓碑前,鮮紅黨旗迎風招展,莊嚴的入黨誓詞在蒼松翠柏間回蕩。這座一度沉降開裂、基座裸露、湮沒于荒草與秸稈中的墓碑,如今在源匯區檢察院公益訴訟的推動下重煥尊嚴,更成為丈量共產黨員初心的精神標尺。
2021年4月,源匯區檢察院在開展全國縣級及以下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專項行動時,目睹了蔡永令烈士墓地的破敗景象。“這可是當年帶領游擊隊打鬼子的英雄,咋能讓墓碑成了‘爛石頭’?”老黨員的沉重嘆息,深深刺痛了公益訴訟檢察官陳寧的心。經查,作為未核定保護級別的零散烈士設施,此墓長期陷入“無人管、無錢修”的困境。
面對散葬烈士墓保護中行政機關權責模糊的難題,該院果斷啟動公益訴訟程序。檢察官們實地勘查、調取史料、走訪老兵,全面固定證據。同年6月,一場匯聚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專家學者及多家行政機關的公開聽證會凝聚共識。據此,該院同步向屬地政府及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出檢察建議,創新構建“三級管護體系”:鄉鎮政府劃定保護范圍、退役軍人事務局落實專業修繕、村委會擔起日常巡查之責。
共識迅速轉化為行動力。在檢察機關協助下,專項資金成功申請,蔡永令烈士墓被納入《漯河市紅色資源保護規劃》。省文物保護中心專家精心制定方案,專業團隊以原碑復刻工藝精細修復斷裂碑體,碑周新建磚砌圍欄,一條租用村民土地鋪設的200米磚石步道直達墓前,極大便利了群眾祭掃追思。
修復不止于墓碑本身。源匯區檢察院積極協調,推動蔡永令故居修繕一新,英雄亭、紀念廣場相繼落成。烈士的抗戰故事被納入“黨史百講”微視頻廣泛傳播,昔日故居已蝶變為深受歡迎的“紅色講堂”。“現在每逢‘七一’,黨員們紛紛來這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蔡莊村第一書記王可嘉介紹道。
以個案推動全局。2023年以來,該院深化“府檢聯動”機制,聯合相關部門及社會組織,著力構建權責清晰、協同高效的紅色資源全鏈條保護體系。截至目前,已召開聯席會議5次,對全區3處抗戰遺址精準實施“一地一策”保護方案,并與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建立起完備的紅色資源動態電子檔案。每一處紀念設施旁,都可見標注清晰的“檢察官聯絡卡”,確保法治守護無時不在。(河南法治報記者 衛云飛 通訊員 黃鑫迪 武劍飛)
編輯:王海鋒
審校:翟保明
審核:陳亞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