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帶著李敏來到十三陵水庫參觀。走著走著,路邊一個巨大的建筑物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一個烏龜馱著一塊石碑的石像。
毛主席有意考考女兒,便問她,究竟為何烏龜會馱著石碑?
但也不知道兩人最后究竟聊了什么,李敏回家后便一直很傷心……
難舍難分的父女情
李敏出生于長征結束時,她是毛主席與賀子珍唯一幸存下來的孩子。鄧穎超趕來看望時,發(fā)現(xiàn)她長得又瘦又小,便心疼地說:真是個小嬌嬌啊!
之后,毛主席便將這兩個字當成了孩子的小名。
但沒過多久,賀子珍便因病前往蘇聯(lián),將剛剛出生的李敏留在了延安。當時毛主席日理萬機,極少有時間照顧女兒,便將她寄養(yǎng)在了老鄉(xiāng)家。
有空了或是想女兒了,毛主席便會過去看一看,抱一抱女兒。可以說,當時作為主席身邊唯一的家人,李敏給了他很大的慰藉。
但四年后,因為賀子珍思女心切,毛主席只好將李敏送往蘇聯(lián)。
當時是毛主席親自送女兒去的機場,同行的還有朱老總的女兒朱敏,以及羅亦農和王一飛兩位烈士的兒子。
那天,汽車在崎嶇不平的土路上急速飛馳,毛主席不顧顛簸,只緊緊地抱著女兒。
彼時的李敏雖然年幼,卻也能敏銳地感受到父親的傷感與不舍。
后來等她上了飛機后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父親竟然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不在了。
原來是主席不忍與女兒傷心離別,幫他們放好行李后,便趁著他們的注意力都在飛機上面時便悄悄離開了。
剛一開始離開父親時,李敏確實有些不習慣。所幸,她那時候年紀小,后來在母親和兩個哥哥的陪伴下,慢慢適應了新生活。
而毛主席卻時時刻刻都牽掛著女兒,他多次想和孩子們通信,但因為敵人封鎖,兩國聯(lián)系不暢通,父女倆有十幾年沒取得聯(lián)系。
李敏小時候還沒什么感覺,后來等她長大一點才開始逐漸好奇,自己的父親究竟是誰。
有一次,毛岸青來兒童院看完她,她問起了這個問題。哥哥便指著墻上的偉人畫像告訴她,那就是他們的爸爸。
一開始她還不信,以為是哥哥在哄自己,直到1947年,她跟隨母親回國后,主席派人過來接她,她才相信了這個事實。
那時還不懂中文的她,專門用俄文給父親寫了一封信,反復確認:毛主席,您究竟是不是我的爸爸……
主席收到信后十分高興,擔心寄信太慢,女兒會等著急,他直接發(fā)了一封電報過去告訴她:我是你的親生父親,爸爸想念你,希望你趕快回到我身邊……
李敏這才放心,高高興興地來到了北平。
父女重逢后,主席的臉上每天都掛著笑容,逢人便說,我家有個會說外國話的洋娃娃!
但對于李敏來說,主席既是慈父又是嚴父。
嚴格的父親
為了彌補女兒多年缺失的父愛,主席在生活中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愛,即使再忙每天晚飯后也會拉著她出來散步,生病時也會陪著她、照顧她。
但在教育上,主席卻是一個十足的嚴父形象。
在衣食住行上,他一直嚴格要求孩子們不能超過標準,要從小學會吃苦,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人。
那時他們每天的早飯都是咸菜和米粥,有一次廚師考慮到李敏剛從國外回來,對國內的飲食還不習慣,于是便破例給她做了面包,煮了咖啡。
毛主席得知后非常生氣,不僅對廚師批評了一頓,更是狠狠訓斥了李敏,告誡他們不許再有下次,以后誰都不許超過標準。
又過了一段時間,毛主席便安排她和哥哥妹妹們一起去吃食堂了。
一開始李敏還有些委屈,但日子久了她才明白過來,父親的嚴厲督促是讓她受益終身的。
她這一生一直保持著這種艱苦樸素的習慣,這也影響著她后來教育孩子的態(tài)度,她讓兒子穿丈夫穿過的衣服,讓女兒穿哥哥穿過的衣服。
她本人也經(jīng)常是一身灰衣灰褲走在街上,就是一個普通人,幾乎沒人能認出她。甚至有時候她節(jié)儉到她的丈夫都不能理解,兩人還因為此事鬧過小別扭。
而這都要來源于父親的深深教誨。
除此之外,她在學習中也得到了父親的很多幫助。
李敏因為年少離開國家,十幾歲才開始學習中文。起初面對這些陌生的方塊字,她實在有些吃不消,有時還會纏著主席給自己減少功課。
但在這方面,主席從不讓步,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認識中國字怎么能行呢?
但他也明白,強行按著孩子的頭讓她學習,只會讓她產(chǎn)生逆反心理。所以每天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外,主席還會教她練習毛筆字,培養(yǎng)她寫字的興趣。
此外,他還經(jīng)常帶著女兒聽相聲、看京劇,給她補講唐詩宋詞以及有關的名著、名篇,讓她了解傳統(tǒng)文化。
也正是這種言傳身教,循循善誘的教導方式,讓李敏逐漸對學中文產(chǎn)生了興趣。
人生的引路人
1958年的一天,中央打算修建十三陵水庫,毛主席很重視這項工程,便決定抽時間去看一看。
同時他也想到女兒回國很久,還沒有機會出去轉轉,于是他便邀請女兒與自己同行。
李敏也非常興奮,一路上的山水風光讓她眼花繚亂。走著走著,他們忽然看到了路邊的一個碩大的建筑——一個烏龜馱著一個石碑。
毛主席看著女兒疑惑的神情,便打算好好考一考她,便問道:你知道這個烏龜為何會馱著石碑嗎?
李敏想了想自己讀過的書,又想了想父親曾給自己講過的典故,卻一點印象也沒有,只好紅著臉搖了搖頭。
主席見狀便笑著說,這其實是一個神話故事,據(jù)說是一個路人問一只烏龜,為什么要馱著石碑。
那烏龜便回道:我是賣酒的,這個石碑就是招牌。如果你想賣酒,我要事先說明,我在河底待得久了,這酒中可是摻了涼水的。
講完這個故事,主席又笑著看著女兒說,你這個小洋人,你也是酒中摻了涼水啊,本來是中國人,卻只會俄文……
一聽這話,李敏不好意思地笑了,她知道父親這是在故意逗自己,于是便纏著父親講出真正的典故。
毛主席便無奈道,這個典故給你講了估計你也不會懂,但讓你知道一下也沒關系。
原來背著石碑的并不是烏龜,而是赑屃,是傳說中東海龍王的大兒子。有一次它化作獸形,不慎遺落人間,后來被一位好心的和尚放生了。
不久那和尚不慎掉入海中,赑屃為了報恩便將他馱上了岸。和尚得知后便將此事告訴了皇上。
皇上非常感動,便命人修了一個報恩寺。后來人們就開始興建這種赑屃馱石碑的像,以此來倡導大家要知恩圖報。
李敏聽后既震撼又感慨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她回去后久久不能入眠,心中感到非常傷心,自覺對國家的傳統(tǒng)知識太匱乏了。
此后,她便化悲憤為動力,每天除了完成作業(yè)外,便將所有時間都用在了看書學習上。即使是深奧晦澀的四大名著,也被她一本一本“硬啃”了下來。
看到女兒一點點進步,主席也感到很欣慰。
對于李敏來說,主席不僅是她的父親,更是她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
所幸,她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最后成長為了一名自食其力,為人民服務的普通人。
參考資料:
【1】毛澤東之女李敏:最普通的“第一女兒”,中國新聞網(wǎng),2009年11月20日。
【2】專訪毛澤東的大女兒李敏:女兒眼中的柔情父親,東方網(wǎng),2003年12月2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