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到訪朝鮮,并盛贊朝鮮軍隊在庫爾斯克的戰績,CNN也在數日前聲稱“朝鮮將向俄羅斯增加2.5至3萬人”的背景下,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進一步揭示了,雙方在后勤保障領域的合作。而近期出現在蘇梅前線的特種分隊,則讓整個事件更加復雜。
?——【·拉夫羅夫訪朝引爆輿論·】——?
事情得從7月11日那場神秘會晤說起,拉夫羅夫帶著普京的親筆信,一頭扎進朝鮮元山市,和金正恩來了場長達兩小時的閉門會談,俄外交部官網事后透露,拉夫羅夫專門轉達了普京對朝鮮軍隊的"特別問候",尤其提到朝鮮人民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卓越貢獻"。
這里得先科普一下庫爾斯克的戰略地位。這個俄羅斯西南部的小城,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坦克會戰遺址,更是俄烏沖突的關鍵節點。
去年8月烏軍突然攻入庫爾斯克,占領1300多平方公里土地,結果被朝鮮特種部隊來了個"絕地反殺"。
據俄媒披露,在普利霍沃和小洛克尼亞兩場關鍵戰役中,俄軍多次進攻失敗后,朝鮮第11軍團特種部隊直接上演"神兵天降"。他們頂著零下30℃的嚴寒,徒步穿越6公里雷場,用短兵相接戰術讓烏軍炮火徹底啞火,最終全殲守軍。
這種操作直接把俄軍看傻了,戰后評價是"戰術動作比教科書還標準"。 拉夫羅夫這次訪朝可不只是來夸人的。根據鳳凰衛視披露,雙方在第二輪外長級戰略對話中,重點討論了無人機生產線轉移、排雷工兵派遣等深度合作項目。
俄媒拍到拉夫羅夫隨身攜帶的黑色公文箱,里面疑似裝著庫爾斯克戰區地圖和導彈燃料配方交換協議。
?——【·朝鮮增兵3萬·】——?
就在拉夫羅夫訪朝的節骨眼上,CNN突然甩出一顆"輿論炸彈":朝鮮計劃向俄羅斯再增派2.5至3萬精銳部隊,首批最快7月抵達前線。這個消息瞬間點燃國際輿論,要知道目前在俄作戰的朝鮮士兵總數才1.1萬,這波增兵直接讓規模翻三倍。
烏克蘭情報部門隨后證實了這一消息,稱這批朝軍將首次深入俄占烏克蘭領土,參與俄軍籌劃的"波克羅夫斯克攻勢"。
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俄羅斯軍用飛機正在進行改裝,衛星圖像顯示朝鮮境內出現大規模部隊調動。美國中情局分析師喬·伯恩直言,這是要復刻當年"志愿軍入朝"的運輸模式。
韓國國家情報院也坐不住了,緊急發布報告稱朝鮮已開始選拔海外部署人員,最早可能在8月完成調動,俄羅斯竟公開宣布要再接收6000名朝鮮掃雷工和軍事建筑工人。
?——【·蘇梅前線現特種部隊·】——?
就在各方聚焦庫爾斯克時,烏克蘭北部的蘇梅前線突然出現神秘特種分隊,根據網易新聞報道,俄軍在蘇梅集結了5萬兵力,是烏軍的3倍,而烏克蘭國防情報局的"蒂穆爾小組"被緊急調往火線。
在一次針對俄軍控制村莊的突襲中,12人的烏軍小隊遭遇俄軍突擊隊,雙方在戰壕里展開7小時拉鋸戰,更詭異的是,有前線士兵透露,交戰中發現了佩戴特殊臂章的部隊。
這些人戰術動作明顯不同于常規俄軍,更像是經過特殊訓練的亞洲面孔。結合此前朝鮮向俄羅斯派遣1.2萬工兵的消息,外界猜測這很可能是朝鮮特種部隊的"先遣隊"。
?——【·俄朝合作·】——?
這場軍事合作的背后,其實藏著更深層的戰略博弈。根據中華網報道,俄朝早在2024年6月就簽署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其中明確規定"任一方遭攻擊即啟動全面軍事支援"。
這解釋了為何朝鮮在俄烏邊境豎立"烈士紀念碑",實則是聯合指揮前哨。 雙方的合作遠不止派兵這么簡單。拉夫羅夫此行敲定了無人機技術轉移協議,朝鮮咸興軍工廠將年產3000架攻擊型無人機,采用俄制導航系統和抗干擾芯片。
作為交換,俄羅斯向朝鮮開放"安加拉"火箭測試數據,助力其偵察衛星研發。這種"技術換資源"的模式,讓朝俄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軍事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更值得關注的是后勤保障體系的構建。根據"高峰軍事觀察"披露,朝鮮工兵已在庫爾斯克修復60%的后勤通道,每天可運輸2000噸物資。
而俄羅斯則向朝鮮提供固體燃料生產技術,幫助其升級導彈射程至覆蓋關島,這種深度捆綁,讓美韓如坐針氈。
這場發生在歐洲土地上的軍事博弈,本質上是亞洲力量在重塑國際秩序。朝鮮通過實戰積累經驗,俄羅斯借此緩解兵力壓力,雙方在制裁下找到了"抱團取暖"的新路徑。
而蘇梅前線的特種分隊,不過是這場大戲的冰山一角。當朝俄裝甲列車在東歐平原隆隆作響時,世界格局的天平正在悄然傾斜。這場"借歐洲的地方打亞洲的仗"的戲碼,究竟會如何收場?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