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朗普的“美元保衛戰”:關稅刀起,誰在閃躲?
你有沒有注意到,最近一場看似貨幣戰爭的暗戰,正從金磚峰會的會場,燒向每一個參與者的外交戰略底線?
這一次,先被“點名”的是印度。
不久前,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突然開炮,直接將金磚國家稱作“反美組織”,抨擊其“試圖摧毀美元,挑戰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這話說得可不輕,幾乎等同于“政治級別的宣戰書”。
接下來,他宣布對8個國家加征關稅,巴西被打得最狠,從10%一下跳到50%。這手法熟悉嗎?就是那個“你不聽話?我就直接收保護費”的套路。
而他背后的算盤其實不復雜:防“去美元化”之心,昭然若揭。對他來說,美元地位若失,就等于美國“輸掉了一場沒有硝煙的世界大戰”。
二、印度“割席”的姿態:不站隊,但也別拉我下水
就在金磚風頭最勁的時候,印度突然“踩了剎車”。
《商業標準報》透露,印度外交部正向美國“低調澄清”:我們搞盧比結算是為了“貿易便利化”,不是在挑戰美元。
這番話怎么看?說白了,就是——“我雖然在金磚里,但不是鬧事的那個”。
這并不令人意外。莫迪政府過去幾年一直在試圖推動“盧比國際化”,可惜雷聲大雨點小。此番澄清,更像是給特朗普遞了一杯“滅火茶”。
三、印度的“兩面外交”:聰明?還是騎墻?
莫迪政府的對美策略,其實一直是“兩頭下注”。
一方面,在農產品市場、技術主權等關鍵議題上對美國毫不退讓;另一方面,面對“去美元化”“譴責以色列”等敏感議題,印度總是迅速“劃清界限”。
比如今年上合組織發表譴責以色列聲明,印度立即發聲否認參與;防長會議聯合聲明沒提克什米爾襲擊事件,印度國防部長索性“站在合影邊緣”,獨自美麗。
這不是偶然,而是一種策略:站在多邊平臺中,卻始終保留戰略模糊——既不激怒西方,又不給東方陣營太多期待。
四、金磚的“內部變數”:印度是短板,還是試金石?
印度的行為,無疑削弱了金磚在“去美元化”議題上的整體合力。某種程度上,它像是隊伍里的“副隊長”,但一聽到對面加碼,就立刻說:“我其實只是來觀摩的。”
問題是,這種不愿承擔風險的“超然立場”,長期下去會帶來什么結果?
對金磚內部而言,是信任的流失;對印度而言,則是“兩邊不討好”的戰略困境:
? 在G7與西方眼中,印度始終是“合作伙伴”,但從未被真正當作“盟友”;
? 在金磚和上合眼中,印度則像是那個“遲遲不交作業的組員”。
短期看,印度或許成功規避了特朗普的稅收“板磚”;但長期看,它正一點點喪失“全球南方代表”的信任資本。
五、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印度,更是金磚的成長焦慮
必須承認,印度并非“叛徒”,它只是典型的“中等強國心態”:不想被人利用,也不想得罪大國。
但問題在于,如果每一個“金磚成員”都這樣左右搖擺,那“去美元化”就會變成“去信任化”。
要構建真正的新秩序,僅靠喊口號不夠。金磚需要的不只是數量,更是方向一致的核心認知和政策協同。
總結:印度不是金磚的對立者,但卻可能是金磚走向成熟必須“先搞懂”的那個角色。
一個想當“全球南方領袖”的國家,如果長期回避關鍵節點的站隊選擇,終究只能成為別人的權宜之計,而非真正的戰略盟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