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長剛在吉隆坡談完,英偉達CEO黃仁勛就帶著白宮口信,計劃抵京。這位芯片巨頭的突然造訪,是否意味著特朗普訪華已成定局?美方頻頻遞出的橄欖枝背后,又藏著什么算計?
據路透社報道,就在上周,中美兩國外長在吉隆坡,舉行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會晤,這場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的首次外長級會談,出人意料地取得了積極成果。
【中美外長在吉隆坡舉行會晤】
盡管會前外界普遍持悲觀態度,但實際會談氛圍卻恰恰相反,雙方甚至用"積極、務實、建設性"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此次會面,不僅為持續緊繃的中美關系按下暫停鍵,更透露出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可能出現的重要轉向。
從雙方會后表態來看,這場會談顯然超出了預期效果。魯比奧一改往日鋒芒畢露的姿態,罕見地使用了"富有成效"、"積極會談"等溫和措辭,更透露出特朗普訪華計劃,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的關鍵信息。
而王毅外長則用"建設性"一詞定義會談成果,強調雙方通過平等對話,增進了相互理解,為后續高層交往鋪平了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外交突破背后暗藏玄機。分析人士指出,魯比奧此次展現出的務實態度,很可能與其肩負著,為特朗普訪華"打前站"的特殊使命有關。
【魯比奧為特朗普訪華“打前站”】
雖然日本媒體此前爆料稱,中方邀請特朗普參加9月的慶典活動,但考慮到美國國內政治壓力等因素,更現實的安排可能是,在10月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實現元首會晤。一旦成行,這將成為特朗普再次執政后,中美關系最重要的破冰之旅。
這種微妙轉變其實早有端倪。自中美關稅戰硝煙漸散后,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就展現出令人玩味的"兩面性":一方面繼續在各個領域搞小動作,另一方面卻又頻頻釋放緩和信號。
這種看似矛盾的策略,實則反映出白宮在對華認知上的深刻變化:經過數年全方位較量,美國決策層不得不承認,無論是貿易戰、科技戰還是地緣博弈,都難以在短期內擊垮中國。與其繼續硬碰硬,不如暫時緩和關系以待時機。
【英偉達CEO黃仁勛確認訪華】
而就在中美外長會談余溫未散之際,另一位重量級人物悄然現身北京。據路透社報道,英偉達公司一名高管近日確認,CEO黃仁勛或于7月16日抵達北京,為這出外交大戲增添了耐人尋味的注腳。
要知道,這位芯片巨頭掌門人在啟程前,特意前往白宮面見特朗普,隨后便馬不停蹄地計劃飛赴中國。這種特殊的時間節點和行程安排,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其可能肩負著某種"傳話"使命。
而黃仁勛此次中國之行可謂做足了功課。除了按計劃參加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外,他還在北京舉行了媒體吹風會,高調宣示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
顯然,這位商界巨頭的言行舉止,處處彰顯著精明的平衡術:既要應對美國政府日益嚴苛的芯片出口管制,又要維系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
【英偉達將推出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產品】
據內部人士透露,英偉達正加緊研發,符合美國監管要求的新款AI芯片,預計最快9月,就能推出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產品。
這種"戴著鐐銬跳舞"的困境,恰恰折射出美國科技企業的普遍焦慮。作為在中國擁有近4000名員工、與近3000家初創企業保持合作的行業巨頭,英偉達比任何人都清楚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黃仁勛近期按計劃減持公司股票的行為,更被市場解讀為未雨綢繆的戰略調整。在芯片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這位芯片巨頭掌門人正在中美之間走鋼絲,試圖為企業在夾縫中,爭取最大生存空間。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近期中美互動的升溫絕非偶然。特朗普政府正面臨國內多重壓力,急需在外交領域取得突破來轉移矛盾。
【中方對改善中美關系持開放態度】
而中國方面也始終秉持"斗而不破"的原則,對改善中美關系持開放態度。這種戰略需求上的微妙契合,為兩國關系階段性緩和創造了條件。
不過也需要注意,當前的中美緩和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美國對華戰略遏制的本質并未改變,科技封鎖、臺海問題等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暫時的休戰或許只是為了醞釀下一輪更激烈的較量。
從長遠來看,中美關系的走向仍存在諸多變數。但至少就目前而言,雙方都有意給緊張局勢降溫。這種默契的形成,既是現實力量對比使然,也反映出兩國決策層的務實態度。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種克制與理性顯得尤為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