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25年7月11日,美國政治圈被一顆重磅“炸彈”引爆——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啟動對國務院的“大清洗”,第一批裁員1350人,最終裁撤人數目標直指3000。這不僅震驚了美國官場,也震撼了整個國際外交圈。
裁員風暴一出,不少美國政客、媒體又一次本能性地“甩鍋中國”,將此舉與中美關系牽強聯系。更值得玩味的是,幾乎同一時間,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馬來西亞“蹭會”中國外長王毅,傳遞出罕見的合作信號,外交態度出現180度轉彎。
這背后,究竟是巧合,還是特朗普一場精心布局?從國務院被砍、內政焦頭爛額,到對華“求和”釋放軟信號,美國到底想干什么?
7月11日,美國國務院上演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送別潮”。1350名工作人員收拾私人物品、陸續走出辦公大樓,場面一度讓人聯想到企業大規模裁員——但這不是硅谷的科技巨頭,而是美國的外交中樞。
特朗普此舉,并非一時興起。早在前一階段,他推動的“大而美”法案在國會以微弱票數驚險通過,核心內容就是大幅削減政府支出,精簡機構。裁員,正是“瘦身”計劃的第一步。國務院首當其沖,目標就是三千人,幾乎是本土編制六分之一。
更諷刺的是,這一政策原本出自特朗普曾任命的“政府效率顧問”馬斯克的建議。兩人雖早已“決裂”,但馬斯克的“砍人理論”卻被特朗普完整繼承。特朗普無視反對聲音,毅然執行,毫無回旋余地。
裁員理由表面是“重塑外交結構、提升財政效率”。但現實是,大量骨干人員被清除,國務院運轉陷入混亂。前線外交官士氣低落,有官員痛批:“國家在與中國、俄羅斯競爭,結果自己先把外交隊伍打殘?”
而且,美國民眾對此也不買賬。大量受影響家庭抗議不斷,國會議員也紛紛提出質疑,認為特朗普的“大開殺戒”是在為自己的政治野心搭建“輕裝上陣”的舞臺。畢竟,瘦身的是政府機構,肥的是競選預算。
這場“瘦身”行動,其實暴露出一個更深的問題:特朗普的“美國優先”邏輯,已經從對外的單邊霸凌,演變為對內的激進自殘。他不惜犧牲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也要塑造自己“改革者”的形象,為贏得2026年的中期選舉做準備。
但問題是,一個外交系統都已經“血流不止”的國家,還能撐起怎樣的大國博弈?
美國政壇似乎早就患上一種“慢性病”:只要國內出問題,第一反應就是——這一定跟中國有關。
這一次國務院裁員,同樣沒逃過這種慣性反應。一些民主黨政客公開宣稱:裁撤國務院人員,會讓中國趁虛而入、擴大外交影響力,進而削弱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
聽起來挺有道理,但細想就是荒謬。美國政府削減自身外交資源,怎么會是中國的問題?一個國家對外交團隊大動干戈,責任不在別人,而在其領導人本身。可美國政客卻選擇不去深究政策是否得當,而是照舊“抓中國當替罪羊”。
這種甩鍋行為背后,其實是一種對自身制度失靈的掩飾。近幾年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表現越來越力不從心。無論是對俄烏沖突的調停、在中東問題上的失策,還是與中國的多輪關稅談判陷入僵局,其外交實力正在被消耗。而一旦找不到解決辦法,就打“中國牌”轉移矛盾。
更讓人感到諷刺的是,美國國務院這一輪裁員,恰恰發生在中美關系陷入膠著期的關鍵節點上。既然對中國如此重視,怎么還舍得自斷外交“手腳”?
如果說裁員是特朗普對內的“震懾”,那國務卿魯比奧和王毅的會面,就是他對外的“試探”。
中國外長王毅東南亞出訪,出席馬來西亞的東盟會議。就在王毅即將離開之際,魯比奧趕在最后時刻成功與王毅外長見面,最終促成中美外長首次在任外交場合的會談。
魯比奧此人,來頭可不小。他曾因強硬反華言論,被中國官方制裁、限制入境,是名副其實的“鷹派代表”。此前在中美關系緊張階段,他不僅多次煽風點火,甚至是關稅政策的推動者之一。
但此次會談中,魯比奧的態度大變,不僅主動示好,還提出“中美可以聯手”、“未來或有合作空間”等表述,令人側目。
為何“反華急先鋒”突然變臉?這其中藏著兩個深層原因:
一是,外交空間被壓縮,魯比奧本人也岌岌可危。國務院裁員直接削弱了外交隊伍,未來外交權限可能集中于特朗普核心圈,魯比奧如果不能在中美關系上拿出成績,可能會淪為棄子。他急于自證價值,也是在向特朗普“保位”。
二是,特朗普已意識到強硬路線難以為繼。多輪中美關稅談判未果,全球盟友疏遠,美國經濟反噬加劇,特朗普必須找到外交突破口——中國自然成了關鍵目標。魯比奧此次“主動低頭”,其實是為特朗普“訪華意圖”探路。
但中國并非沒有判斷力。魯比奧即便在臺前釋放善意,中國也不會輕信一夜轉變的言辭。正如外交部回應所言,中美關系能否重回正軌,取決于美方是否言行一致、真誠協商,而不是“打一巴掌,再遞橄欖枝”。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內已經有聲音指出:如果特朗普繼續用裁員削弱外交、用“政客作秀”來博取外交成果,那么最終吃虧的只會是美國自己。而從這次魯比奧“低頭”會面所釋放的信號來看,美國政壇已經嘗到了“外交疲軟”的苦果。
對內,特朗普大刀闊斧,卻忽視人力資源對國家運轉的基礎作用;對外,他想借“善意信號”緩解中美緊張,卻又不愿真正放下傲慢與偏見。
而中美關系是否會迎來真正的轉機?這不僅取決于中方如何回應,更取決于美國是否愿意拿出真正的改變,而不是一味靠“裁人”和“演戲”博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