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李在明上臺之后,就對各個方面提出了重視,不僅想開啟韓朝對話,還會加強與中國貿易往來,而最重要的就是向美國討要戰時指揮權。
這個戰時指揮權主要就是在戰爭時期對軍隊的調動以及命令的下達等權力,而如今還掌握在美國的手中,嚴重損害了韓國的國家尊嚴和完整主權。
就在特朗普對其實施關稅的時候,李在明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契機,以盟友的姿態質疑美國,反擊美國的關稅制裁,不得不說,李在明確實不簡單。
關稅大棒下的強硬反擊
作為曾經要好的盟友,也難免慘遭美國關稅的毒手,7月7日,美國向韓國下最后的通牒,自8月1日起,將對韓國征收25%的關稅,直接瞄準韓國的經濟命脈,鋼鐵和汽車。
韓媒將這場危機稱為“特朗普動搖李在明”的政治風暴,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韓國高居G20國家商品出口依賴度榜首,關稅大棒可能引發經濟地震。
李在明沒有低頭,在7月10日主持的首次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上,他做出驚人之舉:將戰時指揮權問題擺上談判桌,既然美國在經濟上施壓,韓國為何還要在軍事上受制于人?
這一決策時機精準,特朗普政府正將戰略重心轉向遏制中國,對韓國的戰略需求上升,李在明抓住時機,把貿易爭端與軍事自主權捆綁談判,展現罕見的“韓式強硬”。
七十年懸而未決的歷史重任
戰時作戰指揮權問題,是懸在韓國頭頂七十年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自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這一權力始終掌握在美軍手中。
隨著時間的流逝,韓國的實力也是有所要提高,歷任主席都在為收回這個權力而努力,但也僅僅收回了和平時期的軍指揮權,戰時指揮權還在美國的手中。
盧武鉉定下2012年移交目標,李明博推遲到2015年,樸槿惠再推至“2020年代中期”,文在寅承諾2023年完成,每一次嘗試都無疾而終,成為韓國主權獨立的隱痛,民意早已沸騰。
2017年民調顯示,62.8%的韓國民眾支持收回戰權;2025年這一數字攀升至68%,隨著韓國自主研發“玄武”導彈和KF-21戰斗機等先進武器,軍事實力顯著提升,繼續由美軍掌控指揮權顯得越發不合時宜。
李在明將這一燙手山芋變成了談判籌碼,在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的關鍵時刻,他打出了民族尊嚴這張王牌,直擊韓國民眾最敏感神經。
李在明的外交棋局
李在明的反擊是經過精心計算的戰略三步棋,他向朝鮮伸出橄欖枝,上任后積極改善南北關系,半島局勢緩和,美軍存在的必要性自然減弱,為收回戰時指揮權創造有利條件。
他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一方面強調鞏固韓美同盟,另一方面主動修復對華關系,在臺海問題上,他明確表態:“臺海問題是中國的內政,韓國不會介入?!?/p>
這一立場與前任形成鮮明對比,他巧妙捆綁議題。面對美國在貿易談判中要求韓國限制中國造船業的壓力,李在明政府提出將貿易、防衛費、戰時指揮權等敏感議題“一攬子協商”。
韓媒透露,政府甚至準備了造船業合作、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美方感興趣的籌碼,8月1日被韓媒稱為“命運的拐點”,李在明必須在三周內促成韓美首腦會談,否則將面臨“外治”與“內治”雙重危機。
中等強國的自主之路
戰時指揮權談判牽一發而動全身,移交過程必然涉及駐韓美軍規模調整,這直接觸及美國在東北亞的戰略布局。
美國不會輕易放手,可能的妥協方案包括:分階段移交、設置過渡期、保留對導彈防御系統的部分控制權。
五角大樓內部文件顯示,美軍考慮在移交后繼續掌控韓國導彈防御系統,形成“有限自主”模式。
李在明的舉動反映了全球中等強國爭取戰略自主的新趨勢,從土耳其購買俄制S400導彈,到菲律賓終止《訪問部隊協議》,再到韓國索要戰時指揮權,美國盟友體系正在松動。
若韓國成功,將為其他國家提供重要借鑒,中國樂見這一變化,李在明的“獨立自主”外交路線與中國倡導的“亞洲事務由亞洲人主導”理念不謀而合,一個在中美間保持平衡的韓國,更符合東北亞和平穩定的需要。
韓國尋求自主的道路注定崎嶇,8月1日關稅大限將至,李在明要么在首腦會談中達成“一攬子交易”,要么面臨經濟與外交的雙重危機。
歷史轉折點已經到來,當韓國自主研發的KF-21戰機劃過長空,當“玄武”導彈直指蒼穹,一個擺脫“保護國”形象的新韓國正在崛起,東北亞的戰略平衡,或許將從這枚懸置七十年的指揮印章開始改寫。
信息來源:
韓媒:韓美正就戰時作戰指揮權移交問題展開協商 2025-07-11 11:06·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