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南一北的兩個國家在72小時內,巧合地召見了駐該國的中方大使,中國外交正迎來一場罕見的“雙線承壓”。
菲律賓外交部官員質問中方大使中國對菲律賓官員制裁一事,而另一頭的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對著鏡頭怒斥“中國激光照射不可接受”。
兩個相距甚遠的國家在不到三天內相繼對中國發難,是巧合還是有預謀?
中方大使面對對德菲兩國的回答彰顯了大國的風范。
菲律賓的制裁
7月4日,菲律賓外交部緊急召見駐菲律賓的外交大使黃溪連,質問中國憑什么限制曾經的菲方官員托倫蒂諾進入中國。
這個在任時靠炒作“南海仲裁案”“華人間諜論”走紅的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也許沒想到自己在卸任24小時后,就收到來自中國的反擊。
托倫蒂諾或許以為自己卸任后,以前的所作所為就與他無關,但中國從來都不是好說話的,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事后算總賬的思維也用到這位前參議員身上。
中方宣布的入境禁令、資產凍結,像一記精準的“點穴”,不僅斷了他靠反華撈好處的路,更給菲律賓政壇上了一堂“反華有代價”的課。
此事發生后,菲律賓外交部急著召見中國大使,與其說是“維護主權”,不如說是政治投機的慣性。
托倫蒂諾這類政客,早已把“反華”當成向上爬的捷徑。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他第一個跳出來推動將裁決寫入國內法,2024年大選前,又靠散布“在菲華人是間諜”的謠言拉選票。
但是中方大使對于這個曾經嚴重詆毀中國的政客可沒有好臉色,直接厲聲回道,不管任何人,只要做了有損中國形象的行為都要為此買單。
黃溪連還暗示菲律賓官員多把目光放在中菲合作上,菲律賓的算盤不僅落空,還被中方大使警告了一番。
為何中方大使會如此硬氣,我們看看這些數字就懂了,2025年上半年,中菲貿易額逆勢增長12%,中國連續第8年成為菲律賓最大貿易伙伴。
中國對菲直接投資存量突破200億美元,從馬尼拉的地鐵項目到棉蘭老島的農業園區,中資項目撐起了菲律賓30%的就業增長,就連菲律賓人每天吃的大米,40%都來自中國進口。
這些實實在在的利益,成了菲律賓政府的“清醒劑”。
這場看似激烈的外交風波,很快就被經濟理性拉回現實,在菲律賓,反華或許能博眼球,或許是菲律賓向美國表達忠心的途徑,但真跟中國撕破臉,誰也付不起這個代價。
紅海的激光
7月7日德國官方發布一則公告,稱德國偵察機被中國軍艦發射的激光瞄準,并怒斥中方這一行為讓他們難以接受。
此次事件看著像兩國間的軍事摩擦,實則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
自2024年歐盟啟動“盾牌”行動以來,這個號稱“維護紅海航運安全”的軍事聯盟,始終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
全年預算僅夠支撐4艘護衛艦的油料消耗,成員國意大利、西班牙因國內反對聲浪多次縮減參與規模。德國作為行動的主要推動者,迫切需要一場“危機”證明自身的軍事價值。
中國海軍在紅海的存在,恰恰戳中了這場表演的軟肋。
自2008年啟動亞丁灣護航以來,中國艦艇累計為6700余艘中外船只提供保護,解救被劫持船舶30余艘,從未發生過所謂“威脅航行安全”的記錄。
這種“不結盟、不挑事、只干事”的模式,與歐盟“以武力威懾求安全”的邏輯形成鮮明對比。
當中國軍艦在紅海用自身行動證明“非軍事聯盟也能維護秩序”,德國感覺面子上掛不住。
特別是貿易戰以來,中方游刃有余的應對措施和對歐洲的反制使德國的中方積怨已久。
德國為了找存在感于是上演了這場鬧劇,先是公開指責中國軍艦行為,還召見中方駐德大使,向中國大使討說法。
然而中國大使的應對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定力展示”,既不公開爭吵讓事件升級,也不沉默示弱任人抹黑。
通過外交渠道傳遞的“護航行動符合國際法”的表態,看似平淡,實則精準點破德國的軟肋。
在紅海這片國際海域,中國軍艦的存在有17年護航史背書,而歐盟“盾牌”行動連聯合國授權都沒有,誰更有資格談“維護秩序”?
這種“不接招但亮牌”的策略,讓德國的“憤怒表演”成了自說自話。
德國和菲律賓的接連動作,看似硬氣十足,實則是紙老虎發出的吼叫,不僅目的沒有得逞,反而被中國將了一軍。
信息來源:德國指責中國軍方在紅海用激光瞄準一架德國飛機 外交部:不實:央視網
【解局】被制裁的菲律賓前議員托倫蒂諾是誰?本報記者起底菲反華政客“黑歷史”
2025-07-01 13:33·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