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遭受了我國兩次制裁,無法入境我國。如今,魯比奧正籌備著在東南亞與我方會晤。
7月10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當眾確認,“美方正在推進與中方的會晤,或許會見面。”這位被中國制裁拒之門外的國務卿,希望能借著東盟外長會的機會完成“破冰”。
而與此同時,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正收到特朗普的“關稅禮物”,對菲輸美商品征收20%懲罰性關稅,比4月公布的稅率再漲3個百分點,這一噩耗正是由魯比奧親自帶來。
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急切地想同美方會晤,他不愿意面對的是,菲律賓已經成為了美國的棄子,美國真正想要見的是中方。這場外交活動赤裸裸地揭示,當美國將貿易武器化時,連條約盟友也不過是一個可以被拋棄的籌碼。
特朗普7月9日簽署的關稅函件,將美菲貿易關系推至懸崖邊緣。美國對菲商品貿易逆差僅49億美元,菲律賓卻需承受與越南1235億美元逆差同等的20%稅率;
菲律賓此前希望英特爾等廠家在菲律賓建設芯片封測廠,20%的關稅一加,恐引發產業鏈外逃,小馬科斯政府終究吃不到美國畫的餅。
盡管美國國內也存在著一定的反對聲音,CSIS智庫東南亞問題主任波林痛斥:“談判期間突漲稅率,讓美國淪為不可預測的伙伴!”前白宮官員萊文更警告此舉將“把東南亞拱手讓給中國”。
但特朗普政府毫不在乎這樣做的結果。對此,小馬科斯計劃7月20日緊急訪美。他可能會以采購大豆等農產品換取關稅減免,但特朗普的信函已經說得很明白,信中直言20%稅率“遠未達到消除逆差所需水平”;
菲律賓駐美大使羅慕爾德茲聲稱“仍將談判降低稅率”,但美方消息人士透露菲方未被納入8月豁免名單。
面對美國的霸權行徑,馬來西亞方面直言,“關稅已成地緣武器”,我國更當眾定性美方行為是“典型單邊霸凌”,引發東南亞多國共鳴。
中國與東盟已用實際行動證明,自由貿易是發展引擎,而非地緣武器。東南亞國家也進一步看清了當前的局勢,更深刻地了解到了美國的不可信。
需要指出的是,魯比奧的東盟之行是精心設計的“外交繞道”。他取消了訪問韓國、日本的行程,原定訪問東京首爾的計劃被“國內事務”為由取消,直飛吉隆坡來到東南亞,并希望在這里能和中方官員會面。
由于魯比奧被中方制裁,他成為史上首位被禁止入境中國的美國國務卿,其在華資產也遭到凍結。
但事實上,魯比奧就算見到中方,他手中也已無籌碼。而小馬科斯的華盛頓之行,注定成為一場苦澀的乞求。當“盟友”二字被明碼標價為20%關稅,美國霸權的信用體系正在加速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