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大劇,到底該怎么拍?
目前看來,有三種比較成熟的類型。
第一種,是以戰爭的方式切入。
從《亮劍》到《跨過鴨綠江》,再到《功勛》,各個都是爆款。
第二種,是以諜戰的形式展現。
比如說《暗算》、《潛伏》、《風箏》,出一部火一部。
第三種,是以順著歷史的脈絡敘事。
從《覺醒年代》到《人間正道是滄桑》,無一例外都是經典。
而最近,有一部革命大劇即將開播,它就是上面說的第三種:
電視劇《浴血榮光》,積壓3年,終于等到了。
作為年度重磅革命大劇,將在CCTV-1黃金檔開播。
劇集還未開播,就得到了央視的鼎力宣傳。
一連3天,連發9條動態預熱,頗有一股預定年度爆款的潛質。
在我看來,整部劇有三大看點,絕對不容錯過。
第一大看點——歷史事件。
要知道,歷史事件是復雜且充實的。
想要將其填滿整個故事框架,并且將一段又一段錯綜復雜的歷史拍得明白,很不容易。
整部劇的時間跨度,聚焦的是1927年至1935年間。
這十年間,發生了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
比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古田會議、長征、遵義會議....
為了生動展現這些歷史節點,整部劇以領袖人物的視角,推動故事的發展。
不僅展現了領袖人物和一般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而且還能體會到背后的信仰力量。
在預告片中,有一個片段動人心弦。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長征路上,每當面臨著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教員都能力挽狂瀾,歷經了無數偉大的轉折,才開創了偉大征程的勝利。
第二大看點——人物群像。
不難看出,《浴血榮光》的基調是現實主義。
而現實題材作品,首先就要解決好“為誰而寫、又為誰而抒”的問題。
該劇以鮮明的唯物史觀,把一個個藝術形象置于其所成長的歷史環境中,塑造了英雄群像。
通過一系列令人過目難忘的細節描寫,以人帶史,展現他們的偉大事跡。
即便前途希望渺茫,仍洋溢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正能量,這就是那個年代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為波瀾壯闊的歷史留下生動的影像志。
而且,《浴血榮光》并沒有因宏大的敘事,而忽略領袖人物和人民群眾的“互動”。
故事將領袖人物置于廣大的人民之中,把人民史詩詮釋得更加有形有神。
第三大看點——當代價值。
“浴血榮光”這四個字,本身就包含著三重深意:
一是,再現百年前領袖人物舍生忘死,為中華民族推翻三座大山的浴血奮斗史;
二是切合當代觀眾重新追憶那段蒼茫歲月的好奇心;
三是高度還原了革命道路探索,以及實踐留給當代的歷史遺產。
這背后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
《浴血榮光》從大歷史觀出發,以史增信,譜寫了一曲從絕境奮起到偉大轉折的英雄史詩。
它可以讓觀眾感同身受,自覺承擔起基于文化自信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趕考,我們一直在路上!
總的來說,《浴血榮光》的播出正當其時,這才是觀眾最值得看的劇。
它的出現,不僅填補了熒幕對1927-1935年革命史詩的完整呈現,還力求讓年輕觀眾感受“星火燎原”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