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考古遺址出土器物和石窟壁畫的深入研究中,人們發現“雜技”這一古老的特殊技藝已走過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石器時代為了狩獵和繁衍,少數人掌握了一些自然科學及生物化學現象,并將其運用于節慶祭祀活動中。這些掌握了特殊技藝的人士逐步演變為最早的巫師和奇人異士。隨著時代變遷和技藝演變,他們受到一定程度的敬仰,還引得皇家貴族爭相追捧。這就形成了最早專為貴族人士集中演示特技魔幻的表演團體。隨著對觀賞性的需求不斷提高,也就有了更為完整的節目編排。最初以較為簡單的鑼鼓打擊樂器來烘托節目氛圍,后來逐步形成完整的樂隊伴奏。如今,在京劇、閩劇等戲曲表演中,還以樂隊現場伴奏作為主要的舞臺表演形式。
雜技在不斷探索中艱難轉變。改革開放初期,傳統雜技表演率先走出國門,收獲國外人士贊譽,快速打開國際演出市場。在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中,雜技人以獨有的方式兼收并蓄,一手抓技藝傳承,一手抓學習借鑒。20世紀70年代,中國雜技開始嘗試與國外優秀馬戲團隊一起創作舞臺雜技劇。此后,中國雜技快速發展,以新、難、美的嚴要求、高標準進入大眾視野,雜技團體還常年在國外參與演出,攬獲國際上大多數馬戲藝術賽事金獎,以至于國內雜技人才培養一時間趕不上國內外演出市場的需求。
進入21世紀,中國雜技進入穩步發展態勢。各省、市雜技團體相繼推出舞臺劇、雜技劇、主題劇、魔幻劇、4D雜技劇等創新劇目。在此時期,中國雜技在節目數量、樣式、技術難度、編排美感和創作新意上有了很大突破。各姐妹藝術院團在相互學習中不斷嘗試新形式,如戲曲、舞蹈、話劇、木偶等演出中不難發現雜技和魔術的身影。在這期間,雜技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跨界學習。比如,將戲曲中細膩的肢體形態、舞蹈中優美的身體表現和話劇中的語言情感融入雜技創作中,重新煥發新的藝術魅力。
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國潮文化隨之被追捧。福建雜技從未停下腳步,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方向。其中,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的第三屆“無國界”國際馬戲藝術節上,福建省雜技團參賽雜技節目《古韻新聲——繩技》技壓群雄,榮獲金獎。該節目加入了傳統戲曲元素,充分展現了博大的中華文化精髓。
由福建省雜技團精心打造的雜技與魔術秀情景劇《坊巷時光》,則是以坊巷街區為舞臺場景,采用驚奇魔幻、幽默輕松的方式講述福建故事,展現三坊七巷氣韻悠長的歷史。每逢重大節慶,省文旅廳都會安排省市院團下到公園、街巷、百姓舞臺等場所,傾情獻演快閃雜技節目,極大地滿足了“閩派”文藝走近百姓的需要。
去年,福建省雜技團攜手臺灣知名團隊創作的原創兒童雜技劇《貝殼里的秘密》推向演出市場,廣受好評。除了雜技本土技藝外,該劇大膽嘗試讓所有雜技演員用原聲開口說話,并將話劇里的敘事表現手法運用其中,讓雜技和話劇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在第九屆福建藝術節舞臺上,很多劇目講述坊巷歷史。福建省雜技團推出優秀雜技魔術劇目《坊巷》《等雨來》,其中《坊巷》是由原有劇目《坊巷時光》優化改編而來,此劇重點講述了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開發,通過故居中的名人故事勾勒出家國情懷;原創雜技劇《等雨來》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油紙傘制作技藝為線索,借助全新的道具、音樂、移動場景,將傳統雜技藝術與兩岸同胞之間跨越時空的動人故事巧妙融合,這一嘗試很好地詮釋了兩岸同根同源、雙向奔赴的情感主題,是激發“閩派”文藝創新創造活力,打造文藝精品的一次探索與突破。
身處閩之源頭,雜技從未缺席,未來將挖掘演繹更多、更好的坊巷故事,讓“閩派”佳話代代相傳。
來源:福建日報
來源:福建日報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