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陳欣(豆包AI)
在龍華區福城街道福民社區的調解下,近日,一場歷時三年、牽涉多方的廠房租賃糾紛終于得到解決。這起牽動餐具制品公司、生物公司、新權利人及物管公司的復雜糾紛,在社區”警社聯動“機制的推動下,經多部門協調解決。這只是龍華區基層治理創新實踐中的一例。記者調查了解到,”小事不出社區、矛盾就地化解“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龍華區各街道推廣深化:比如,經過9輪調解協商,向聯社區因家庭變故導致行為異常的租客與房東糾紛最終達成和解;賴屋山社區一名女子在家中暈倒,社區迅速趕到現場協助醫護人員快速轉運患者等。
社區啟動“警社聯動”機制 組成“1+N”聯調小組
福城街道福民社區的此次糾紛起源于2023年4月,某餐具制品公司與某生物公司簽訂《租賃合同》及《物業委托管理合同》。然而自2024年起,某生物公司出現長期拖欠租金情況,累計達六個月。2024年12月,某餐具制品公司發出解除合同通知,并于2025年3月將涉事廠房交由新權利人張先生(化名)管理。張先生(化名)隨后委托某物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該物業的運營與管理。在此過程中,物管與某生物公司在廠房使用費、水電費用及騰退問題上產生分歧,雙方于2025年7月初共同向福民社區工作站提出調解申請。
“面對這起法律關系復雜、時間跨度長、涉及主體多的矛盾糾紛,社區啟動‘警社聯動’機制,堅持‘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社區’的原則,成立由福民社區黨委牽頭研判分析,組織社區維穩組聯合福民警區、街道司法所、綜合治理辦、法律顧問以及觀瀾法庭組成的‘1+N’聯調小組。”福民社區介紹,調解中,專業律師全程提供法律支撐,民警同步疏導情緒、化解對立,經過多輪協商,雙方達成協議:物管分兩期支付15萬元搬離補償,生物公司限期完成騰退。
此次調解的成功,源于福民社區構建的多元共治格局。社區通過每月案例復盤、建立“調解—履行— 回訪”閉環機制,確保矛盾成功不反彈。
社區建設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環節。作為深圳市場經濟最活躍的城區之一,龍華區電子信息、智能制造裝備等各類產業集聚,各類商事主體超57萬戶,形成顯著的高密度、高流動和多元化的“兩高一多”社會形態特征。尤其是新興領域迅速發展,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大量涌現,新就業群體規模持續擴大,社會工作因此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
社區工作人員用18天化解糾紛 幫居民拿回10萬購房定金
龍華區重視基層治理創新,各街道在基層治理方面涌現出許多創新創造,把治理與服務、治理與建設結合起來進行創新和探索,涌現出一批基層治理創新的優秀案例和感人故事。記者近日走進這些社區了解這些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效能。
比如,民治街道民新社區工作人員近日收到居民蘇女士送來的“心系群眾 為民解憂”錦旗。蘇女士因購房定金退款糾紛與開發商出現對立后,社區“格長”第一時間介入,啟動專項調解機制。通過事件還原、責任厘清和法律咨詢,“格長”采取“背靠背”調解與“面對面”協商相結合的方式,深入開展多方溝通,深入了解了蘇女士的實際困難,并在約18天內完成糾紛化解全流程。其后雙方正式簽署退房協議;在社區持續跟進下,蘇女士最終順利收到全部10萬元退款,糾紛圓滿解決。民新社區踐行“法理情”相融的調解理念,充分考慮蘇女士個人困難,通過耐心疏導情緒和促進協商,不僅維護群眾合法權益,還避免矛盾升級,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還有龍女士近日租房時因房東承諾翻新墻面支付押金與房租,卻在入住前發現樓下工廠噪音擾民,要求退租遭拒,雙方爭執不下。觀瀾街道大水田社區網格長接訴后組織面對面調解,以“情理兼顧”為原則,引導房東理解租客的居住需求,也讓龍女士體諒房東的翻新成本。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房東全額退款,龍女士也對房東的損失表示理解,一場糾紛就此平息。秉持“矛盾化解在萌芽,糾紛解決在基層”理念,大水田社區第一時間調解好社區矛盾糾紛,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為居民營造和諧安定的生活環境。
龍華街道向聯社區的特色調解平臺“阿典夜茶”成了化解矛盾的“金鑰匙”。近日,租客黃女士因家庭變故拖欠房租、行為異常,房東陳女士既擔憂又無奈。向聯社區依托“阿典夜茶”,創新“心理疏導+法律援助+親情聯動”模式,經過前后9輪調解協商,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協議:陳女士免除所欠租金,社區協助完成黃女士返鄉安置工作,并協調社會資源籌措返鄉交通費用,助其平穩過渡。
九旬獨居老人撞倒后突發胸悶 社區網格員呼叫120協助送醫
除調解社區糾紛矛盾外,龍華區的街道社區還在基層治理中展現溫情的一面。記者了解到,龍華街道一社區九旬獨居老人余女士近日被撞倒后突發胸悶,社區的網格員鐘東樊火速趕到,一邊安撫老人、聯系家屬,一邊呼叫120,全程協助送醫,為救治爭取了黃金時間。7月初,景新社區網格員在商場發現一名因家庭矛盾哭泣的女學生,通過耐心傾聽與疏導,引導她冷靜反思,最終化解了家庭危機。
觀湖街道鷺湖社區的網格員小李近日收到居民劉先生送來的錦旗——“做實事暖民心,思民生解民憂”。原來,劉先生一家因瑣事在孩子申請學位的關鍵期產生分歧,網格員主動上門,多次溝通協調,最終幫他們達成一致,順利完成入學報名。同樣在觀湖,新源社區的網格員陳然鋒與陳錦永在深夜巡邏時,發現一名被撞傷者躺在馬路中央。他們立即報警、呼叫救護車,將傷者移至安全地帶并全程陪伴安撫,直到救護車駛離才默默離開。“要不是你們,后果不堪設想!”家屬的感激,道出了基層工作者對群眾安危的牽掛。
“從接到電話到送醫,全程才15分鐘,真是救了命!”大浪街道賴屋山社區居民的感謝源于一場深夜救援。近日深夜,大浪街道賴屋山社區一名女子在家中突然暈倒,值班網格員小何接到求助后,一邊飛奔現場,一邊聯系房東清理障礙物確保通道暢通,協助醫護人員快速轉運患者。因送醫及時,女子的胃部急癥得到有效救治。這場救援彰顯網格員對網格信息的精細掌握和應急處置的高效能力,也印證大浪街道“平時走格察民情,急時出格護民安”的基層治理實效。
從走訪來看,這些散布在龍華區社區網格里的治理故事,既有法理的邊界,又有情感的溫度;既有制度的剛性,又有服務的柔性。從化解糾紛到緊急救援,從溫情調解到民生服務,龍華區的基層工作者們用真心服務市民,將治理創新融入日常,讓基層成為社會和諧的穩固基石。這也是在超大城市人口高密度城區背景下,龍華區對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格局展開的探索實踐。
采寫:南都記者 張小玲 實習生 何昕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