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打仗,大體上還是運籌帷幄,因為他計算得很精確,自己部隊擅長什么,敵人部隊的弱點,他一清二楚。因此,他的作戰命令非常詳細,各部隊的作戰任務、協作內容、行軍路線,行動時間,戰斗步驟,分界線、紀律要求等等全面而詳細,一切步驟都有條不紊地進行。
但粟裕有一次幫中野打援,不是自己的華野做主力,反而粟裕顯得非常緊張。那是在淮海戰役中,粟裕協助劉鄧的中野殲滅黃維兵團。
中野以十幾萬人的力量包圍黃維兵團十幾萬人,其實包圍得很艱難,黃維兵團有五個軍及一個快速縱隊,都是美式裝備,有著相當數量的重炮、坦克、機槍、自動化步槍、火焰噴射器等新式武器,訓練嚴格,戰斗力強,又有空軍配合,是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根本不是那么好包圍的。
老蔣在戰略上,派出另外兩路軍隊,想要和黃維兵團會合,形成三路大軍,實現“聚殲陳、劉兩匪”的戰略規劃。
北面命令杜聿明指揮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經永城、蒙城向南,和黃維兵團會合;
南面,命令劉峙帶領徐州“剿總”機關移往蚌埠,指揮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北上,接出黃維兵團到蚌埠。
對于國軍有可能三路大軍匯合的情況,劉伯承元帥幽默地把這一戰役部署比喻為胃口很好的人上酒席,嘴吃著一塊,筷子挾著一塊,眼睛又盯著碗里的一塊,說我們現在的打法,就“吃一個(黃維兵團),挾一個(杜聿明集團),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
負責“吃一個任務”的中野當然艱難,但是更為艱難的是華野,要負責“挾一個”,還有“看一個”。
粟裕將華野阻援部隊分為南北兩集團,北集團由譚震林直接指揮,阻擊邱清泉、孫元良兵團南下;南集團則由他親自掌握,阻擊蚌埠地區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以保證中野的側翼安全。
自中野圍住黃維起,粟裕就不敢也不能再睡覺了,他的神經高度緊張,唯恐因為自己的疏忽,導致中野功虧一簣。
正如粟裕粟裕回憶說:“淮海戰役中最緊張的是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我曾經連續七晝夜沒有睡覺,后來發作了美尼爾氏綜合癥,帶病指揮。”
實事求是地說,其他階段基本是華野為主力,為什么這一個階段華野作為輔攻,反而會如此緊張呢?
一是黃維兵團的實力非常強。中野在圍攻黃維兵團的時候,傷亡慘重,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甚至驚動了毛主席直接發電進行戰術布置,我們要知道,如果黃維兵團殲滅不了,淮海戰役之前所作的全部努力就白費了。
二是華野承擔的壓力實在太大了。擔負主攻的中野,傷亡人數還多過黃維兵團;而擔負打援的華野,打黃百韜兵團的時候,就已經戰斗中共傷亡4.9萬人,現在兵力非常有限,卻要防守兩路,實在太難了。
三是華野配合中野作戰,實際怎么打,不全然是粟裕能決定。粟裕之所以之前多次打仗不緊張,是因為一切兵力配置,他都能算好。這一次殲滅黃維則不然,劉帥、陳毅元帥、鄧政委都是他的上級,在某種程度上,粟裕是劉陳鄧的下屬,他需要盡力配合好,不能因為下屬的職責疏漏,導致上級的戰略規劃不能實現。
因此,基于以上三點,雖然粟裕在殲滅黃維兵團中,只是屬于打援角色,卻比自己指揮華野當主攻還緊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