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底,粟裕因為反對毛主席做出的華東野戰軍南下江南一事,專程趕到阜平城南莊,向中央首長們做軍事匯報。
然而,當他信心滿滿地分析完敵我形勢,并趁機提出華野部隊暫不南下之后,在場的眾人皆是沉默。
他們一言不發,只是將審視的目光投在粟裕的身上。
許久過后,毛主席更是緊鎖著眉頭,語氣頗有些慍怒地質問:“你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嗎?”
那么,在此次城南莊會議上,粟裕在眾目睽睽之下究竟說了些什么,以至于讓毛主席生氣呢?
中央做出的華東野戰軍南下這一決定,其來龍去脈又是怎樣的呢?
這一切,還要從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開始說起。
1947年7月29日,魯西南大地正值酷暑,而在菏澤城北的一個簡陋民房內,時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的劉伯承收到了中央軍委的電報。
從年輕參謀手中接過信封后,他看著上面3個“A”的標志倒吸了一口涼氣。
要知道,按照當時中央和各地軍區的約定,3“A”標志是最緊急、極秘密的電報等級。
劉伯承不敢猶豫,當即拆開來看。
“下定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這是毛主席親自擬定的電報內容,劉伯承逐字逐句地看著,音猶在耳。
只是在看完之后,他的面容卻嚴肅起來。
一個月之前,劉伯承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拉開了鏖戰魯西南的序幕。
一個月下來,戰士們已是人困馬乏,現如今來不及休整,就要躍進千里、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線趕到大別山地區,其中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可即便知道此去艱難,劉伯承仍舊立下軍令。
狹路相逢勇者勝,經過21天的血戰和艱難行軍,劉鄧大軍終于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
當消息傳到陜北延安時,楊家嶺窯洞內的毛主席也欣慰地感慨道:“我們總算熬出頭嘍,20多年來革命首度轉為戰略進攻”。
然而,有人歡喜有人愁。
身在南京的蔣介石得知消息后,早已暴跳如雷。
畢竟劉鄧大軍如一柄鋼刀,直插國民黨統治區的心腹地帶,他怎能不急呢?
于是,反動派緊急成立了華中“剿總”司令部,從進攻解放區的部隊中、臨時抽調了33個旅撲向大別山。
如此一來,解放區的壓力瞬間減小了。
而直到1948年初,組織上為了擴大戰略進攻,將更多的戰斗引向國統區,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央軍委決定再次派遣一支勁旅南下,到廣闊的江南地區開辟新戰場。
1月27日這天,一封絕密電報發往華東野戰軍司令部。
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粟裕率領華野三個主力縱隊渡江南下,組建東南野戰軍,直插國統區腹地。
之所以要選擇粟裕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完全是出于毛主席對他的信任。
當初紅軍主力部隊踏上長征之路時,粟裕留在了南方、打了整整三年時間的游擊戰。
有著如此豐富的戰場應變經驗,毛主席相信他帶領南下之后,也能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然而,當粟裕看過電文之后,卻是緊鎖著眉頭站在作戰地圖前。
昏暗的油燈下,他持筆的手懸在半空,15年前的血色記憶猛然間涌上心頭,令他痛苦不堪。
那是1934年的冬天,時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的粟裕接到中央軍委的命令,要他率領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深入敵后。
可最終部隊轉戰千里,經過玉懷山血戰之后僅剩不足千人。
現如今,華野三個縱隊、近10萬大軍南下,而且還沒有后方支援,傷員該如何安置呢?武器彈藥又從何而來?
想到這里,粟裕深吸了一口氣,他絕對不會讓當初抗日先遣隊的悲劇再度上演。
倘若這次10萬大軍重蹈覆轍,其后果不堪設想!
經過三天三夜的煎熬,粟裕終于寫完了兩千多字的長電文。
“華野三個縱隊暫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殲滅戰更有利。管見所及,斗膽直陳。是否妥當,尚祈裁示。”
這個想法,并不是粟裕為了回絕中央的命令、而臨時找的借口,更不是一時間的興起。
從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結束之后,打“大殲滅戰”的念頭就一直出現在粟裕的腦海之中。
可那時候的粟裕也清楚,要打“大殲滅戰”,首先就是在兵力上占據絕對的優勢,最差的情況下、也要與敵人旗鼓相當。
而彼時的華東野戰軍兵力上并沒有優勢,而且敵整編74師被全殲于孟良崮之后,蔣介石更是直接在中原地區布置了6個機動兵團。
如此一來,粟裕想要打“大殲滅戰”的愿望實現的可能就小了很多。
不久之后,中央軍委下達命令,華東野戰軍開始解散兵團,將兵力分散布置在山東、蘇北等地,史稱“七月分兵”。
中央軍委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華野盡可能多地去打小規模的戰斗,也不是去集中兵力打“大殲滅戰”。
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自從華東野戰軍成立以來,確實打過不少大仗、硬仗,可是付出的傷亡代價也太大了。
當毛主席看到那一長串的傷亡數字時,也著實有些吃驚。
有的縱隊打完一場仗之后,傷亡比例竟然達到三分之一,這樣下來是根本不利于長期作戰的。
雖然說戰后部隊可以補充新兵,可是新兵的戰場經驗是比不上老兵的,時間久了部隊的戰斗力就會下滑。
所以,毛主席才決定讓華野七月分兵,扼制他們打打仗,并且還反復叮囑粟裕,優先選擇打中小規模的殲滅戰。
可這一次,粟裕不僅在電報中拒絕了中央要求華野三個縱隊南下的決策,還提出要在中原打一場大殲滅戰,這讓毛主席憂心忡忡。
第二天一大早,毛主席就召集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人開了一場小型會議,最終決定駁回粟裕的建議,維持原定計劃。
粟裕看著中央新發來的電報,心中并不氣餒。
他白天組織戰士們開展渡江訓練,晚上則伏案推演中原戰局,發現中原戰場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量交通線被破壞,國民黨反動派的重武器、后勤補給運輸不方便,而且老蔣過分重視城池的得失,以至于敵人的兵力過于分散……
種種跡象表明,眼下就是在中原打“大殲滅戰”的好時機。
于是在4月18日這天,粟裕再次“斗膽直陳”,給中央軍委發去了電報。
第二封電報,讓毛主席見識到了粟裕的執著,于是便讓他和陳毅到中共中央臨時駐地阜平城南莊,當面把話講清楚。
1948年4月29日,陳毅、粟裕來到了城南莊,毛主席更是破例跨出門檻迎接。
他緊緊握住粟裕的手,目光中滿是期待:“我等了許久,你終于來了!”
身后的周恩來、朱德等人也是眼含笑意,他們還從未見過毛主席如此熱情地迎接黨內的同志。
等到第二天的擴大會議上,毛主席卻一改昨日的欣喜,面色嚴肅地問道:“你是不是怕打不贏,才不敢南下?”
此言一出,會場的空氣驟然間凝固。
只見粟裕不慌不忙地站起身形,迎面對上了毛主席熾熱的目光。
“孟良崮戰場上,我們華野能吃掉敵74師,更不會怕江南的敵人”。
緊接著,粟裕列舉了華野南下的三個弊端:
- 10萬大軍無后方作戰,預計減員過半;
- 調不動國軍機械化主力,蔣介石不會放桂系回江南;
- 分散我軍中原優勢,錯失殲敵良機。
隨后,他又列舉了在中原決戰的三個優勢:
- 中原地域開闊,利于大兵團機動;
- 群眾基礎堅實,傷員安置、物資補給有保障;
- 可集中60萬兵力打殲滅戰,改變戰略態勢。
到最后,當粟裕說出“預期殲敵40-50萬時”,一直未表態的毛主席卻有些慍怒。
“你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嗎?殲滅四五十萬的蔣軍,口氣倒不小”。
粟裕也不含糊,當即立下軍令。
見他如此有信心,毛主席這才下達命令,華野三個縱隊暫不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殲滅戰。
臨別之際,毛主席更是拍著他的肩膀鼓勵道:“華野的軍事今后由你負責,放手去干!”
城南莊會議決策的威力很快就顯現了。
1948年6月16日,華東野戰軍在粟裕的指揮下直撲河南開封。
經過七天的激戰,開封戰役落下帷幕,華野取得了殲敵三萬的巨大戰績。
毛主席對此戰評價道:“解放戰爭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戰局如棋,粟裕落子如飛。
睢杞戰役中,華野緊緊咬住黃百韜兵團,六個晝夜的血戰殲敵五萬;之后的濟南戰役中,更是全殲十萬守敵,將華北、華東解放區連成一片。
1948年9月26日,粟裕致電中央,雖然電文只有寥寥數語,但卻語出驚人。
“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由此,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決戰就此啟幕。
毛主席看過電文后,更是親自為他制定了“三步走”戰略:
- 首殲黃百韜兵團,斬斷徐州右臂;
- 再克高郵、寶應,貫通山東與蘇北;
- 合圍杜聿明集團,決戰淮河以北。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正式打響,至1949年1月戰役結束,60萬解放軍對陣80萬國民黨反動派部隊,并最終大獲全勝,取得了殲敵55萬余人的傲人戰績。
當初,粟裕在城南莊許下的“殲敵40-50萬”的承諾,也就此實現。
經淮海一役,國民黨反動派精銳盡失,長江以北再無大戰。
有人說,沒有粟裕、就沒有淮海戰役。
而粟裕斗膽直陳的背后,是前線將領最珍貴的品質:不盲從權威,敢于基于戰場實際來堅持真理。
除此之外,毛主席面對粟裕的再三“抗命”,選擇傾聽而非壓制,正是這份信任,成就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