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讓美國海軍引以為傲的核動力航母,如今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據彭博社最新消息,美國新型核動力航母 “肯尼迪號” 因為升降機及起降裝置存在技術缺陷,原計劃 7 月的交付日期被迫再次延后。
面對這樣的困境,美國制造商不找自身原因,反倒將責任推給 “中國太卷”—— 這口鍋,我們可不背。
“肯尼迪號” 的麻煩早就不是新鮮事。
這艘耗資 129 億美元、被吹噓成 “史上最強航母” 的巨艦,從立項開始就問題不斷。電磁彈射系統故障率高達 10%,新型武器升降機的性能也始終達不到標準。
供應鏈更是亂成一團,2021 年訂購的特種鋼材,到現在還有 5% 沒交貨。最讓人驚訝的是建造時長,已經突破 4000 天,比美國核航母常規建造周期超出 166%,比尼米茲級還要長一倍多。
延期的背后,是美國制造業空心化的真實寫照。紐波特紐斯船廠的報告揭開了真相,廠里的熟練焊工平均年齡已經 55 歲,未來五年里七成面臨退休。培養一名合格的航母焊工需要 3 年時間,但微薄的薪酬和高強度的工作,讓年輕勞動力不斷流向其他行業。
如今全美只剩下這一家船廠能建造核航母,2023 年其民用船舶訂單量僅為中國同期的 1/20,美國造船業的整體性萎縮顯而易見。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 “肯尼迪號” 的戰力承諾。當年宣稱 “領先中俄 20 年”,現在看來更像 “紙老虎”。電磁彈射天天出故障,多數核心模塊的技術更新幾乎停滯。
第三方評估顯示,即便明年能夠交付,形成完整戰斗力至少還需要 14 年,恐怕要到 2040 年才能真正部署。到那時候,這艘艦剛開出船塢,說不定就得直接開往海軍博物館了。
面對這樣的窘境,美國制造商不想著解決問題,反而甩鍋 “中國太卷”。這種說法實在太搞笑,中國造船業的進步靠的是技術積累和效率提升,而 “肯尼迪號” 的困境源于自身技術停滯、管理混亂和產業空心化。
當美國船廠連合格焊工都招不到,關鍵部件要依賴日韓進口時,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 “別人太強”,而是 “自己落伍”了。
提醒美國一下,甩鍋中國改變不了事實,這口 “甩鍋” 的鍋,還是美國自己留著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