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則“環衛工翻8噸垃圾幫游客找回兒童手表”的新聞引發輿論熱議。深圳游客盧女士一家在大同旅游時,不慎將兒童手表遺落在高鐵垃圾袋中,隨后通過12345熱線求助,最終兩名環衛工人在38℃高溫下徒手翻找4小時,從8噸垃圾中尋回手表。
盡管當地媒體將此稱為“暖心故事”,但輿論場卻掀起激烈爭議,一塊價值幾百元的兒童手表,是否值得耗費如此龐大的公共資源?公共服務的邊界究竟在哪里?
事件中,兩名環衛工人4小時的人力成本、垃圾轉運費用及場地占用費,保守估計超千元,遠超兒童手表的市場價值。更值得關注的是機會成本,這4小時里,兩名工人本可完成3條街道的清掃任務,或處理20余噸日常垃圾。若類似事件頻繁發生,公共資源的分配將陷入“小事過度投入,大事資源不足”的困境。
大同市城管局回應稱:“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們肯定去做。” 這一表態看似彰顯服務精神,實則暴露了公共服務標準的缺失。對比2024年杭州“全城搜尋人工耳蝸”事件獲得全民點贊,此次爭議的關鍵在于物品性質的差異,人工耳蝸是聽障人士的“救命稻草”,而兒童手表僅是便利工具。公共服務若缺乏優先級劃分,就可能淪為“無差別滿足個人需求”的資源浪費。
事件最令人痛心的,是環衛工人的勞動權益被忽視。當日大同氣溫高達38℃,兩名工人僅戴薄手套,在酸腐垃圾堆中連續作業4小時,既無專業防護裝備,亦無高溫補貼或事后健康檢查。我國《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明確規定,37℃以上時,露天作業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且需避開高溫時段,但這一規定顯然未被嚴格執行。
更諷刺的是,城管局領導強調“這是我們該做的事情”,卻未見哪位領導親臨垃圾堆參與搜尋7。這種“以底層勞動者犧牲換取政績感動”的敘事,被法律博主批評為“用底層疾苦裝點政績,是對勞動者尊嚴的踐踏”。真正的城市溫度,不應建立在環衛工人的無償付出之上。
盧女士的疏忽在于將手表放入垃圾袋并遺忘,這本可通過更謹慎的行為避免。然而,她的求助卻動用了公共資源,最終由環衛工人承擔額外勞動。網友質疑:“如果是人工耳蝸等救命設備,動用資源可以理解,但一塊兒童手表值得嗎?”
健康的公共服務應建立在權責對等的基礎上,近年來,多地已對違規探險實施有償救援,獲得公眾理解。同理,類似手表搜尋的服務,若采取“使用者付費”原則,由失主承擔合理成本,或引導其自行尋找,反而更能體現社會公平。
此次事件暴露的另一問題是技術手段的缺失,國內已有城市試點智能垃圾分揀系統,通過金屬探測、圖像識別等技術快速定位失物。深圳某垃圾處理廠負責人透露:“配備金屬探測器后,類似手表的小型金屬物品平均15分鐘可定位,成本不足人工搜尋的1/20。” 若大同采用類似技術,既能提升效率,又可避免環衛工人暴露于健康風險。
一個成熟的社會,既要有溫度,也要有理性,真正的城市治理智慧,不在于無條件滿足所有需求,而在于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共同福祉。環衛工人的汗水不應被廉價歌頌,而應通過制度保障其權益;公共服務的邊界不應模糊不清,而應通過科學機制明確優先級。
盧女士帶著失而復得的手表繼續旅程,而那兩名環衛工人簡單沖洗后,又回到了清掃街道的日常,沒有額外補貼,沒有特殊表彰。當我們下次談論“城市溫度”時,或許該先問問那些在高溫下默默付出的勞動者:你們感受到的溫度,夠不夠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