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伊朗總統被刺殺
日前,據德新社報道,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希齊揚在與以色列為期12天的戰爭期間險些喪命。
事情的具體經過是這樣的。6月16日,在德黑蘭西部的一處建筑,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會議,總統佩澤希齊揚、三個政府部門高層、其他高級官員出席。就在這個時候,以色列空軍瞄準大樓的出入口,發射了六枚導彈或炸彈。襲擊發生后,電源被切斷,多名官員在離開過程中受輕傷,佩澤希齊揚腿部受傷。但他運氣很好,還是活下來了,以色列沒有刺殺成功。
這次事件真的是細思極恐。伊朗這次會議出席的都是高級官員,保密級別應當很高。但以色列作為敵對勢力,能如此迅速獲得會議地點、人員名單等機密信息,實施暗殺計劃,說沒有里應外合,誰會相信?由此看出,伊朗的安全體系過于脆弱,都被滲透成啥樣了,情報不泄露出去才怪。而且以色列也很恐怖,早早在伊朗預置潛伏小組,建立強大情報網絡,走私無人機部件和彈藥,對伊朗實施精準打擊,伊朗能玩得過以色列嗎?
還是有可能的,總統佩澤希齊揚看起來不簡單,輿論戰玩得很溜。刺殺當天沒啥動靜,這段時間先是節目預告,接著揭露各種細節,把以色列架在火上烤。美國這邊,他在特朗普和內塔尼亞胡會晤的時候,表示這次刺殺和美國無關,通過把矛頭對準以色列,向美國釋放愿意談判的信號。同時指出美、以戰略分歧,放大美以矛盾,促使美國約束以色列行動。聯合國這邊,佩澤希齊揚刺殺事件,使中國、印度等中立國找到理由介入調停。此外,他搶占道德制高點,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爭取國際輿論支持。很多媒體紛紛批評以色列“過度行動”,違反國際法。
02 對伊朗和以色列的影響
而且,作為伊朗少見的親美改革派,佩澤希齊揚不被國內民眾看好,認為他對西方的態度過于軟弱。這次主動披露暗殺細節,將自己塑造成抵抗以色列的“英雄”,這不就打動國內民眾,民意支持率提升了8%。同時,他也想借此次機會,迫使情報部門啟動內部排查,對內部機構進行大清洗。更換革命衛隊情報主管,為掌控安全機構創造契機。結果,伊朗逮捕700余名疑似以色列間諜,包含多名政府中層官員。難怪在以色列面前,伊朗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再不清理,只有等死的份。
這次刺殺事件,進一步分化伊朗內部陣營。本來保守派就反對緩和政策,借這個機會,找理由彈劾改革派官員,和改革派形成對峙局面。很多人不再信任美國,要求中止與西方談判。此前,伊朗簽署核問題協議,答應限制核活動,不提煉5%的濃縮鈾,換取解除國際制裁。襲擊事件后,哈梅內伊默許部分強硬派訴求,擁核派占上風,要求加速鈾濃縮技術研發,威懾以色列,伊核協議很難繼續。此外,隨著經濟危機持續發酵,通脹率居高不下,民眾生活受到影響,不滿情緒加重。地方武裝趁亂擴大權力,削弱德黑蘭中央控制力,和中央進行博弈。
以色列這邊,內塔尼亞胡拒絕在停火談判中妥協,不愿意結束和伊朗的戰爭。美方推動60天臨時停火協議,要求以方進行撤軍,分階段釋放人質,內塔尼亞胡都消極應對,為了延續自己政治生涯,他試圖用拖延戰術,為此不惜選擇刺殺伊朗總統。短期來看,確實轉移輿論焦點,短暫凝聚民意,鞏固右翼基本盤。長期來看,因為經濟惡化,國內抗議會持續發酵,嚴重威脅政權穩定。而且,伊朗不是好惹的,要是代理人沖突升級,會讓以色列陷入多線作戰。眼看著形勢即將惡化,國內反對派紛紛抨擊,部分軍方高層加劇和內塔尼亞胡對立,認為其激進策略不可行,加沙行動再持續下去,除了消耗國防資源,沒啥太大意義。國內反戰抗議不斷升級,白宮外抗議者高舉“停止武裝以色列”標語。內塔尼亞胡再一意孤行,只會自取滅亡。
但是,以色列膽子這么大,離不開美國的縱容。美國對伊朗實施制裁,間接造成伊朗設備落后,加大和以色列差距。而且,美國曾默許以色列對伊朗的軍事行動,為以色列提供情報支持。對這次襲擊事件,美方強調關注局勢發展,不直接回應。某種程度上,美國確實為以色列行動創造了方便,在伊朗看來是變相支持也不奇怪。要是美國繼續放任以色列,會使伊朗放棄談判,轉而走強硬對抗路線,進一步加劇中東緊張局勢。
03 結語
希望美國不要再挑事,加劇雙方矛盾,中東早日恢復和平,但目前看來很困難。這次刺殺凸顯情報較量的殘酷本質,當談判行不通,就只能用戰爭。未來伊朗和以色列雙方關于網絡滲透和反制的博弈,大概會繼續升級。伊朗為了生存重啟核武器,以色列會進行反攻,國際社會也不會放任不管。伊以走向何方,讓我們保持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