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0日,東海空域上演驚險一幕。日本防衛省緊急發布通報,指責中國戰機連續兩天“異常接近”日本航空自衛隊的YS-11EB電子偵察機。根據日方描述,9日上午中國戰機與日機水平距離僅30米、垂直距離60米;次日又發生水平60米、垂直30米的近距離接觸。
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竹葉武宏,連夜召見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表達“嚴重關切”并強烈要求中方停止此類行動。防衛省官員強調這已是“自上月以來中國飛機第四次異常逼近自衛隊飛機”。
需要注意,日本將事件包裝成“中國威脅論”的最新證據,卻刻意隱瞞一個關鍵事實:被“接近”的YS-11EB并非普通軍機。這架表面老舊的螺旋槳飛機,實則是日本空中情報刺探的尖端裝備。
這種基于YS-11運輸機改進的電子偵察機,專為電磁信號搜集任務設計。雖然最大航程僅1110公里,但其機腹密布天線與傳感器,搭載了合成孔徑雷達與紅外傳感系統,配備高性能的J/ALR-2信號情報系統。這套系統能對周邊空域的電磁信號進行全方位搜集,可有效截獲、分析和識別敵方雷達、通信等電子信號。
日本航空自衛隊現役僅保留4架該型特種飛機,全部部署于航空戰術教導團電子作戰群。這些電子偵察機近年頻繁現身東海防空識別區邊緣,與P-3C反潛巡邏機、E-767預警機組網配合,形成一張針對中國的立體監視網。
特別注意,在這次的事件中,日方從始至終都拒絕透露事發具體位置及無線電通信細節。這種遮掩,恰恰暴露了日本人的心虛。因為從頭到尾,日本的飛機一直在借“公海飛行自由”之名,對中國進行抵近偵察。
歸回事件本身。面對日本偵察挑釁,中國選擇派出殲轟-7A這款“老兵”執行攔截任務,蘊含深意。這款被軍迷昵稱為“飛豹”的戰機雖然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但經過多輪升級煥發新生。
從日方公布的照片可見,執行任務的殲轟-7A不僅掛載3具副油箱,機翼下方更赫然懸掛霹靂-5近距格斗導彈47。這種實戰掛載配置清晰傳遞出中國軍方的決心:絕非簡單伴飛,而是隨時準備火力驅離。
選擇殲轟-7A而非更先進的殲-16或殲-20,體現了解放軍的高明戰術智慧。殲轟-7A具備1650公里作戰半徑和強大低空穿透能力,特別適合東海海域的持久攔截任務。作為中國即將更新換代的機型,其雷達與電子特征早已被外軍充分掌握。用這樣的“透明戰機”實施攔截,既能有效驅離日機,又避免泄露新型戰機的敏感電子參數。
當殲轟-7A以30米超近距離壓迫YS-11EB時,展現的不僅是飛行員的精湛技術,更是深思熟慮的戰略選擇。這種“貼身威懾”既遵守國際規則底線——未進入日方領空、未造成實質損害——又以最具沖擊力的方式宣告中國主權紅線不容觸碰。
解放軍此舉實則是精心設計的“兌子戰術”。當日本僅有4架現役YS-11EB電子偵察機遭遇中國同樣面臨退役的殲轟-7機群時,雙方裝備損耗代價完全不成比例。
這種戰術層面的不對等,折射出中日東海力量對比的根本性轉變。殲轟-7A可攜帶4噸彈藥,作戰半徑覆蓋整個東海爭議區域;而YS-11EB最高時速僅467公里,機動性差,在遭遇攔截時幾乎無自衛能力。
日本防衛省照片中清晰可見殲轟-7A掛載的霹靂-5導彈,對YS-11EB形成“降維打擊”之勢——只要日機越界,中國戰機隨時具備硬殺傷能力。
日方所謂“可能引發偶發性碰撞”的指控,在軍事專家眼中恰是專業攔截的體現。30米距離對超音速戰機而言確屬高危區間,但正因如此才形成有效威懾。中國飛行員敢飛這么近,證明對裝備性能和操控技術有絕對自信。
日本真正焦慮的是其情報體系的致命弱點。隨著中國加速部署殲-16、殲-20等新型戰機,未來攔截行動將更加高效。而日本受限于國防預算,難以迅速補充其特種偵察機隊——每損失一架YS-11EB,就意味著喪失25%的電子偵察能力。
東京的抗議聲浪越高,越暴露其戰略焦慮。每架YS-11EB都是日本西南情報網的稀缺節點,而中國出動的殲轟-7A卻是隨時可能退出作戰序列的存在。三架對千架,這場“兌子游戲”的成本賬,日本防衛省算得心驚肉跳。
當日本外務省官員透過使館玻璃望向北京時,東海云端之上,中國飛行員用老將換新局的戰術仍在延續。殲轟-7機翼下的霹靂導彈在陽光下泛著冷光,如同最直白的戰略語言——下一次接近,或許就是30米內的最后警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