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發布報告,披露中國空軍殲轟-7A“飛豹”戰斗轟炸機在東海上空連續兩天攔截日本航空自衛隊的YS-11EB電子偵察機的事件。這一事件不僅讓鮮少露面的殲轟-7A重回公眾視野,更因其在30米近距離攔截的高難度操作,彰顯了中國飛行員卓越的技戰術水平與非凡的勇氣。
貼身攔截:高難度操作的極致體現,這對于殲轟-7A而言更難。
日本防衛省報告指出,7月9日和10日,中國殲轟-7A在東海上空與日本YS-11EB的水平與垂直距離分別達到30米和60米,近距離跟蹤監視的畫面令人震撼。殲轟-7A作為一款以對地攻擊為主的戰斗轟炸機,受氣動設計限制,其機動性和操控性能并不突出,尤其在高空高速環境下的操控靈活性遠不及制空戰斗機。然而,飛行員能夠在如此近的距離內穩定跟蹤目標,精準控制飛機姿態,這不僅需要對機型的深刻理解,還要求極高的飛行技巧和心理素質。
30米的水平或垂直距離,對于任何戰斗機而言都是極具挑戰性的操作空間。稍有偏差,可能導致碰撞或失控,而殲轟-7A在掛載三個副油箱和PL-5C空空導彈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從容不迫的飛行姿態,足見中國飛行員在復雜空域中的掌控能力。這種貼身攔截的成功,堪稱對中國空軍訓練水平和飛行員膽識的絕佳證明。
此次攔截任務中,殲轟-7A的出動頗有些出人意料。作為一款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廣泛服役的戰斗轟炸機,殲轟-7A主要設計目標是執行對地、對海精確打擊任務,而非空戰或攔截任務。然而,面對日本航空自衛隊的老舊YS-11EB電子偵察機,殲轟-7A的出動卻顯得恰到好處。中國空軍飛行員訓練水平有多強?
YS-11EB是日本基于YS-11民用客機改裝的電子偵察平臺,機齡已近半個世紀,性能落后且即將退役。日本此番派遣YS-11EB執行偵察任務,更多是“廢物利用”,榨取其殘余價值。針對這一目標,中國空軍選擇殲轟-7A而非更先進的殲-16或殲-20,既節省了新型戰機的使用壽命,也體現出任務分配的靈活性。殲轟-7A憑借較高的燃油系數和亞音速機動性,足以應對YS-11EB的低速飛行,并能在長時間跟蹤中占據優勢。這種“以老對老”的策略,不僅高效完成了任務,也展現了中國空軍在資源調配上的成熟與自信。
盡管殲轟-7A的機動性在現代戰機中不算突出,但其設計仍具備一定優勢。機翼前緣鋸齒設計提升了亞音速機動性,推重比也優于同時期的部分戰機。在對抗日本老舊戰機時,殲轟-7A的續航能力和穩定性使其能從容伴飛,甚至“耗到”對方燃油耗盡被迫返航。這種性能特點,使其在執行跟蹤監視、查證任務時游刃有余。
此外,殲轟-7A配備的先進火控系統和多功能掛載能力,使其在必要時可攜帶PL-12空空導彈或電子干擾吊艙,具備一定的空戰和電子對抗能力。這種多用途性,讓殲轟-7A在非制空任務中仍能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空軍2000年至2010年間的主力機型,殲轟-7A曾與殲-11、殲-10A共同撐起空軍的對地攻擊重任。然而,隨著殲-16列裝,殲轟-7A的地位逐漸下降,部分機體因機齡老化已接近退役。然而,此次攔截任務表明,即便在服役末期,殲轟-7A依然能夠勝任高難度任務,展現了其設計上的可靠性和中國飛行員的精湛技藝。
殲轟-7A貼身攔截日本YS-11EB的事件,不僅是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更是對中國空軍飛行員技戰術水平和勇氣的生動詮釋。在老舊戰機與復雜任務的雙重挑戰下,中國飛行員以精準的操作和無畏的精神,完成了近距離攔截任務。這不僅是對“飛豹”戰機最后榮光的致敬,也是對中國空軍整體實力的一次有力展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