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同利村1097戶村民家門上,藍底白字的鋁制反光門牌正式“上崗”。這些金屬牌,不僅讓醫保、低保等民生服務“找對門”,更串起了移民村從“找不著”到“辦得快”的民生跨越,見證著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擔當。
同利村是“十二五”生態移民安置村和寧夏利通區最大脫貧行政村,承接了寧夏同心縣1097戶5341名搬遷群眾。自2013年搬遷至今,因西北強日照侵蝕,原鐵皮門牌號早已“面目模糊”——字跡被曬成淺痕、漆面大片剝落,工作人員入戶常需反復核對信息,甚至因定位不準延誤服務,入戶時間比正常多2至3倍,成了民生政策落地的“攔路虎”。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局駐村工作隊對接派出單位爭取專項經費,聯系專業廠家定制鋁制反光門牌。新門牌采用激光蝕刻工藝,藍底白字搭配夜間反光涂層,即使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也能清晰映出住戶信息。“以前親戚找不著家門,現在救護車都能精準定位!”村民田志平說道。
更暖心的是,這些新門牌并非孤立的硬件,統一規范的編號與街巷標識形成系統指引,配合村上同步建立的電子檔案,實現了按號定位、依號溯源的服務閉環。“小門牌成了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底座’。”駐村第一書記劉波說,未來還將結合門牌信息升級網格化管理系統,讓服務更精準。
除了門牌煥新,寧夏地質局駐村工作隊還解決了村里67名初高中學生周末往返吳忠市區“轉車難、耗時久”的問題,通過逐戶摸排協調,寧夏吳忠市交通公司定制的“周末班車”準時上線,途經同利村、西溝沿村等站點,覆蓋周邊102名學生。“公交車把娃送到村口,幾步路就到家,不用專門去接了!”村民李小軍的話,是102個家庭的共同心聲。
這些聚焦民生痛點的務實行動,不僅破解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更以“民生微實事”撬動“治理大效能”,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持久動能。
來源:利通區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