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五月底和六月初,關于高考的新聞就出來了,甚至這些新聞只是去年的新聞,拿出來改頭換面,炒作一番,就算是今年的新聞。畢竟每年的高考都算新聞,不管怎樣都要一如既往地報道,吸引人們的眼球。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每年的高考都算社會熱點事件,都會吸引很多流量,而媒體人喜歡利用流量為媒體造勢,甚至要借此做廣告。各種關于高考的廣告出現(xiàn)了,不管是寫著“孔廟祈?!钡墓P,還是寫著“旗開得勝”的旗,亦或是塑料的葵花,男女都可穿的旗袍,都開始熱賣,好像這些都和迷信有關系。因為家長和學生都不知道考題是什么樣的,也不能左右高考的政策,只好適應高考,甚至不知道考完之后結果是怎樣的,只能聽天由命。人在遇到不確定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迷信,尤其想把事情辦好,但又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或者有一定的條件,但分明不知道結果是怎樣的。人生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以至于很多人都迷信,認為神靈控制著這個世界,控制著所有的人和事。崇拜神靈就可以祈福,獲得神靈的幫助,進而神威大作,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不管是家長還是考生,都希望高考變得人性化一點,尤其是考生要在高考中輕松勝出??墒歉呖夹枰琶?,輕松勝出并不容易。雖然中小學普通考試不再排名,但高考確實要排名的。有排名就沒有永遠的第一,甚至第一名只有一個,其余的往后排。高考雖然不是素質(zhì)教育的必備,但高考是每年必須要有的,也是每年寄托了高三學生希望的考試,甚至很多學生高考之前要到寺廟里跪拜,求神佛保佑,希望在考試的過程中超常發(fā)揮,考上一個重點大學。
按理說,考試只是衡量人才的一種標準,并不是絕對的標準。但教育部門總是把高考定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其他的標準似乎都行不通,除非特權階級利用特權繞過高考或者直接到外國讀書,就算是不走高考途徑了。對于絕大多數(shù)考生來說,高考仍然是升入大學的必備途徑。當所有高三學生都在經(jīng)歷高考的時候,高考就已經(jīng)成了一種官方制定的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分數(shù)成了衡量智商的標準,差一分也進不了重點大學。有的分數(shù)過了重點大學的錄取分數(shù)線,卻發(fā)現(xiàn)強中更有強中手,填報志愿的時候仍然不敢填報重點大學。媒體似乎早就知道這種事情,每年都在為高考造勢,尤其是在考試之前,媒體已經(jīng)把高考這個新聞炒熱了,甚至吵得沸沸揚揚,只不過要蹭熱點,蹭流量,借此引導人們消費。關于高考的消費每年都不少,無論是買各種文具、買衣服還是買迷信用品,亦或是吃喝拉撒睡,都和高考有關。考生要消費,考生的父母也要消費,都和高考有關。倘若考生和考生父母都消費起來,將會拉動社會經(jīng)濟。在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中心的前提下,每年的高考都會成為社會熱點,都會被新聞媒體炒作,最終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也成了流量匯聚的社會熱點。
有流量就有流量變現(xiàn)的方式,不管是人們現(xiàn)實中的消費,還是在網(wǎng)絡上的消費,都算消費。不管是正規(guī)媒體的報道,還是網(wǎng)絡主播的報道,亦或是網(wǎng)絡,新聞滿天飛,都在蹭高考的流量,也就讓很多人知道高考的意義了。但全民都在關注高考,只能說明高考這種模式不是民主的,而是一種權力推動的模式,甚至早已經(jīng)過時。在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人才應該從小就培養(yǎng),而不能等到高考的時候才算培養(yǎng)。很多人才從小就有天賦,只不過在學校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天賦被埋沒了,人才也被埋沒了。韓愈曾經(jīng)寫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能力有天賦的學生并不少,只不過考察機制單一化,主要考文化課,即便考一些體育和實驗,也仍然只是旁敲側擊,分值并不高,占分值高的仍然是文化課分數(shù)。高考似乎決定了高三學生的命運,也決定了一個家族的命運,不得不說高考是一種絕對權威的考試,甚至有考生遲到了,進不了考場,有發(fā)卷人早發(fā)了卷或提前收了卷,就要受到法律懲處。在如此正規(guī)的考試面前,所有高三學生嚴陣以待,甚至沒日沒夜地刷題,準備這場考試。難道就沒有高三學生懷疑過高考的公平與公正嗎?
當然有人懷疑過,但并不能左右高考這種政策,只能改變自己,適應這種政策,但適應并不代表這種政策是公正合理的,也不代表高考這種模式就一定是民主的。雖然也有社會考生,每年都考,甚至有一個五十八歲的先生考了二三十年,仍然在考,被人們說占用優(yōu)質(zhì)社會資源,但高考始終存在,有權力系統(tǒng)推動,有資本在造勢,并不是某個人說一句話就能取消的,也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反抗的。明明高考選拔人才的方式過于單一,甚至選拔的只是刷題刷了高分的學生,而這樣的學生沒有什么創(chuàng)造力,智力也不一定特別好,但就是長期存在。高考可以當成一種選拔人才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即便如此,還有很多人在高考中投機取巧,有人找槍手代考,有人通過權力打招呼,有人通過錢財購買權力,最終讓孩子輕松過關。研究生考試、博士生推薦、考公、考編等考試都有權利尋租現(xiàn)象,只不過沒有被挖出來而已。特權階級的人甚至可以改變招生的規(guī)則,改變選拔人才的規(guī)則,讓自己的子女到重要的部門去工作。特權階級為所欲為,普通人只能通過高考出人頭地,但高考過后,結果并不理想。即便有人考上了大學,畢業(yè)以后也仍然找不到工作,因為資本已經(jīng)進入了大學,搞各種無底線運作,最終弄得大學擴招,大學生無限增多,學費漲價,就業(yè)崗位就顯得少了。
但每年的高考都在進行,也都算是媒體炒作的新聞,哪怕把去年的新聞拿出來重新發(fā)一遍,也仍然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在這樣一個人口十幾億的大國,高考成了每年人們關注的對象,不得不說是一種滑稽的現(xiàn)象,但很多人仍然認為是正常的。難道不能改變就是正常嗎?人才只能通過高考被識別嗎?當然不是。希望高考能夠改革,能夠真正識別人才,而不是成為拉動經(jīng)濟的手段,更不是成為權力系統(tǒng)強力推行還要吸引媒體紛紛報道的所謂公平的手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