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磚國家擴容至11國,實現歷史性擴容,體現了金磚國家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決心,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期待。
金磚擴容不僅標志著金磚合作機制在全球版圖上的地理延伸、全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在全球科技創新治理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增強,更為成員國在資源互補、技術共享、市場開拓等方面擴展和加深合作提供了平臺,為中國開展國際創新合作帶來了重要機遇。但是,金磚擴容也蘊含著集體行動協調難度加大、制度間競爭加劇、部分成員國態度搖擺不定等突出問題,并為中國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帶來明顯的消極效應。同時,特朗普上臺后發起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進一步加劇逆全球化、陣營化、碎片化進程,傷害本已十分脆弱的全球科技創新生態。本文主要討論推動大金磚科技合作的方法與路徑。
方法與路徑一:開展小多邊合作,撬動雪球效應
一是開展小多邊合作,最大限度地對沖金磚擴員后的負面影響,推動既定戰略目標的實現。
如果短時間內大多邊框架無法有效產出,可以探索大多邊框架下的小多邊合作,可以探索由“中國+巴西+印度或南非”開展小多邊項目。此外,嘗試將金磚機制與現有的中國與金磚成員國的雙邊合作機制相結合。小多邊合作機制遵循“臨界數量”原則,具有一定的合作門檻,基于必需的象征符號和具體利益,能解決部分共識不足的問題,可以在部分成員缺席或有所保留的情況下,采取“俱樂部式”的合作,推動既定目標在設定的小范圍內得以實現。中國可以在鞏固甚至擴大“基礎四國”合作、鼓勵其他金磚成員小多邊合作的基礎上,創設能源、農業、關鍵礦產等領域的小多邊機制,并圍繞金磚、回應需求,建立治國理政、綠色發展、產業合作等“交流群”,以小多邊協調帶動大多邊合作。
二是聚焦小而美項目開展合作,保證參與成員國的早期獲益,以點帶面,撬動合作的雪球效應。
能否在機制內獲益是影響國家參與國際合作的基本要素,在機制內獲益的規模越大、正向反饋越及時,國家參與國際合作的意愿就越強。“小而美”是與大型基建等“高大上”項目相對應的概念,指的是投入金額少、聚焦民生需求、見效快的小型工程。在實踐中,中國形成了菌草、青蒿素、雜交水稻、魯班工坊、“萬村通”、“光明行”等優質援外品牌,增強了中國對外科技合作的動能。在金磚科技合作中,中國可以聚焦小而美項目開展務實合作,針對不同國家的需求優先開展小而美項目合作,確保合作獲益快速兌現、合作效益逐步累積,撬動“高大上”項目合作,在金磚框架內為產業出海提供機制支持。
此外,要堅持有序擴容原則,避免流于形式。
許多國家參與多個交叉的多邊機制,國內不同部門之間也存在相互牽扯,導致制度過剩、制度競爭、制度傾軋,反而有損金磚合作效能。
方法與路徑二:建立健全風險監測預警、評估應對機制
金磚國家在應對伊美、俄美等關系風險時,不僅需要外交智慧,還需要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保持洞察力和預判能力。
一是成立法律風險監測機制,確保金磚合作合法合規,避免造成負面連鎖反應,損害金磚良好形象。
金磚國家需要采取審慎策略,平衡各方利益,發揮自身優勢,應對伊美、俄美對抗帶來的風險挑戰。面對美歐等國對俄、伊管制與制裁措施的常態化、多樣化和復雜化,相關智庫、商會、律所、咨詢公司應積極配合一線部門,及時準確研判金磚國家政府科技合作的意向及相關政治關系變化,特別是政治、經濟及周邊地緣安全風險,以及與美西方關系、美中關系新變化,進行科學研判。通過信息化平臺及時公布最新對俄、對伊制裁的詳細內容,發布并定期更新制裁條件下創新合作的《風險警示》,確保科研機構、企業可及時查詢各類合作主體的受制裁情況,建立并實施有效的合規體系,對聯合投資、孵化、運營的科創項目進行全周期監控。
二是在金磚合作框架下開展錯位科技合作,重點圍繞美西方缺位的關鍵領域開展合作,同時采取多元化合作方式,讓科技合作回歸市場,規避政治風險。
部分金磚國家與美西方國家存在一定的科技合作關系,比如衛生健康、氣候變化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金磚國家可著力于基礎設施的技術賦能、金融科技及其他民生科技領域,如5G網絡、數字經濟、移動支付、云計算等。針對伊朗、俄羅斯等受到美西方金融、產業制裁的國家,金磚國家需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以降低制裁風險,確保科技合作的資金安全。比如,可以探索創新金融機制,積極推動本地貨幣結算,規避金融制裁風險。
三是爭取實現金磚國家間更大程度的協調和解,發揮外交作用,找準利益共同點,樹立全球發展中國家合作典范,吸納更多追求公平、和平的成員參與金磚合作項目,支持金磚國家的科技自主能力建設。
美西方的干擾是部分國家加入金磚合作機制的重要障礙,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動搖沙特、阿聯酋等國追求戰略自主,深化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合作的總體戰略選擇。加入金磚國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符合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利益,科技合作是其中的重要考量,發展中國家期待在金磚機制下實現更廣泛的科技利益。
因此,應積極利用科技合作的吸引力突出金磚機制的發展內涵和金磚國家的共同利益,盡量避免將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當作加入金磚合作機制的前置條件。針對美西方多邊競爭集團的壓力,金磚合作或可借助在聯合國等多邊機構中的影響力,與相關國際組織加強協調合作,如加強與國際電信聯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協調對接,聯合全球南方國家推動科技創新和促進科技交流的提案,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倡議為更多國家所認識和接納,積極推動國際科技標準特別是數字標準的建立等。同時,探索利用金磚機制突破傳統的由西方主導的科技合作機制,推進加深金磚機制的制度化程度,形成科技合作第三方市場合作模式,如發起全球南方的國際科技組織或合作平臺。
方法與路徑三:形成更具操作性、層次更豐富的科技合作網絡
加快完善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框架下的多邊科技合作機制,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科技合作局面,將戰略性政治引領轉化為精細化的科技合作機制,確保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框架下形成更具操作性、層次更豐富的科技合作網絡和路徑。
一是豐富科技合作內容,拓展科技人文交流空間以創造共識。
金磚國家的優勢是市場容量和應用場景,應發揮這一優勢,打通相關要素市場流通和場景聯通。總體而言,根據現實情況,與金磚國家的科技合作重點可能不是新質生產力或尖端技術,主要還是科技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等基礎領域的合作。
具體而言,一方面,應著眼于當前科技前沿發展態勢。目前金磚機制確立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政策框架,并成立了14個工作組,中國應在《金磚國家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諒解備忘錄》框架下,考慮進一步增設關于半導體、清潔能源等相關工作組。此外,金磚機制已經將數字經濟作為發展重點,考慮到金磚國家大多秉持數據本地化立場,因此需要對成員國之間的數據流動和數據保護進行兼顧,推動達成成員國間數據流動的相關規定,減少數字經濟發展的制度阻礙。另一方面,應著眼于成員國共同關注的最具合作可能性的領域。比如,能源開發、利用和轉型,金磚國家包含能源輸出國、能源消費國和能源中轉國,能夠形成供求合作閉環,傳統能源降耗與新能源開發領域目前也頗受重視;氣候治理,金磚國家涉及多種氣候類型;制造業轉型升級,金磚國家全要素生產率尚不理想,該領域有合作空間;災害應對和管理,極端氣候變化帶來干旱和洪水等問題,減災風險體系和能力建設十分重要,如監測、預警和管理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合作,俄烏沖突后供應鏈受阻,中東等地區的糧食安全面臨挑戰;海洋科技問題,如海洋和可持續發展技術開發與轉讓;以及水資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領域。
二是完善科技合作溝通協調機制。
面對科技交流領域出現的諸多阻力,金磚國家間應盡快完善多層次的戰略溝通機制,就科技合作出現的突發情況與干擾因素成立涵蓋政府官員、重要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關鍵群體的溝通小組,公開合作的決策流程、標準和評估機制。同時,應針對金磚各國資源稟賦、政府發布的科技發展愿景與規劃,成立聯合委員會進行解讀與協調,找尋共同方向,將合作落實到具體項目。在合作主體方面,團隊或個人層面的合作其實是國際科技合作的基本面,開展科技合作性價比最高的通道是跨國公司,跨國公司通過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獲得科技合作增量。因此,可以尋求在金磚框架內,為企業或產業出海提供知識或機制支持,做好服務并強化引導,并考慮通過支持當地建立科學規范的科技合作機制,與當地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時,重視發揮華人華僑和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領域留學生的作用。
三是搭建交流平臺,完善人才交流培養制度,促進資深、青年科學家的交流合作,發揮科學家自身的紐帶作用和影響力。
通過舉辦高級科技人員培訓班、定期舉辦金磚國家科技研討會(論壇)、開展聯合研究項目、設立金磚國家科技人員交流基金等形式,推進科技經驗交流,實現優勢互補。根據成員國的科技發展優勢和訴求,確定不同成員國擔任相應科技領域發展小組的牽頭國家,通過共同設立金磚國家科學基金、金磚科技發展路線等方式帶動合作機制有效運轉。除了政府層面,金磚國家還應鼓勵學術界、企業界等非官方主體參與金磚科技交流合作。可以通過學術研討會、高校交流、企業峰會等產學研融合模式,增進各方對合作的認知。面向不同需求,也可探索與第三方國家或機構進行合作的模式,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創新合作平臺,開展多元主體參與、多樣合作內容、多種運作方式的靈活合作,增進各方的理解與信任。
四是完善科技合作評估機制。
建立健全金磚科技合作跟蹤評估機制,對合作項目實施全過程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合作方向、方式,把握科技合作整體走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如云計算和區塊鏈)和數據分析等數字智能手段,加強對科技合作項目績效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同時建設數字協作平臺,增強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整體運作效率。
五是強化“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協同示范,積極促進中國的科技創新經驗分享交流,為金磚科技合作提供更大平臺。
目前多個“一帶一路”建設國與中國建立了科技合作園區、孵化基地和聯合實驗室,應建立基于“一帶一路”的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一套制度化的規則和實施方案,整合“一帶一路”沿線科技合作的良好經驗并向金磚機制推廣。
具體而言,需要發揮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作用,形成“官方指導+民間探索”的聯動模式。同時注重科技創新的“人才-成果-產業”系統模式,為科技發展提供足夠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并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為成員國提供切實利益,并積極塑造“大金磚”機制下的“流通型”科技合作,不局限于單純的技術援助,而是以此為連接點形成有層次的產業鏈關系,提升合作穩定性。
六是借鑒新開發銀行、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中的成員國合作模式,為金磚科技合作提供成功示范和經驗。
新開發銀行和上合組織都經歷了多輪擴容過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二者的共性在于都注重擴容的代表性,在擴容過程中循序漸進,具有明確的功能定位。因此,如果要促進金磚科技合作,在擴容標準上可以考慮以經濟和科技潛力為依據進行考察接收,成員國最好先以對話伙伴國身份了解熟悉擬加入國,再通過正式程序納入。在程序上以協商一致作為基本原則,就擴容問題達成較為一致的意見,例如制定明確的擴容標準并以準則的形式加以固定。
方法與路徑四:突出金磚科技創新合作的全球公共產品性質
最后,錨定“金磚”是良性“改革者”而非“反美同盟”的角色定位,突出金磚科技創新合作的全球公共產品性質,搭建以合作共享發展為主線的模式,加強科技合作中的監督規范機制,打消外界疑慮。
對大金磚合作而言,要堅定金磚“初心使命”,推動全球治理改革,團結全球南方,牢固樹立金磚國家國際秩序良性“改革者”的角色定位,保持金磚底色不變。重點加強數字治理以及更廣泛的科技安全治理合作,突顯金磚科技合作的公共產品屬性。在《金磚國家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諒解備忘錄》框架下,以民生為第一要務、以基礎科學為發展重點,考慮進一步增設科研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產業產能合作等相關工作組。同時在技術合作之外就科技治理、風險防范開展合作。對中國而言,應依托金磚機制繼續幫助“全球南方”發聲,提供更多優質科技公共產品,強化“全球南方”在供應鏈、數字經濟等領域的規則制定權;資助金磚成員國的科學家和科技非政府組織成員來華訪問學習,為其提供便捷、寬松的科研環境,幫助其增強能力建設和科技人才培養;搭建以知識共同體為導向的科技交流、經驗分享和聯合研究的平臺。
(作者江天驕系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金磚中心副主任。本文系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復旦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大金磚科技創新合作報告》的部分內容)
來源:江天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