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7月12日,文匯講堂全球南方系列十講之五期《金磚+在全球南方的實踐與挑戰》在上海報業大廈舉辦,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金磚國家組織聯合研究院研究員朱杰進主講,隨后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葉玉、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當代亞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員Mamakhatov Tlesh(馬馬哈托夫·特列什)、巴西圣保羅大學政治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系講師Tiago Soares Nogara(蒂亞戈·諾加拉)展開圓桌對話。上觀App、央視頻、復旦大學視頻號等直播。
本期講座由文匯報社、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金磚國家組織聯合研究院聯合主辦。
經整理將分主講、圓桌、互動、快評等以饗讀者。此為主講篇。
朱杰進主講
作為全球南方的“第一方陣”,金磚國家不僅處于改革現有全球治理體系的最前沿,而且對全球南方國家具有重大的引領作用。今天主要分享對三個問題的思考:金磚國家為什么會走到一起?新開發銀行在金磚合作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金磚”如何變成了“大金磚”?
2001年,高盛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在報告中首次提出“金磚四國”(BRIC)概念
走到一起(2008-2011)
金磚國家與全球治理改革
金磚國家走到一起,其合作動力到底是什么?每到金磚峰會舉辦之際,一些西方媒體都會提出質疑,甚至宣揚“金磚褪色論”,聲稱金磚國家已變為土磚、泥磚。在他們看來,五個金磚創始成員國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發展階段、地理位置等方面差異巨大,必定缺乏內部凝聚力,相聚必然不長久。我從2008年就開始研究金磚國家,發現這些西方媒體之所以反復拋出此類論調,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金磚的表象,根本不知曉金磚國家為什么會走到一起。實際上,金磚國家走到一起的原始動力來自西方國家,或者說來自八國集團主導的全球治理結構的失衡。
* 八國集團北海道峰會,將全球問題甩鍋發展中國家
八國集團(G8),以及后來誕生的二十國集團(G20)、金磚國家(Brics)等,本質上都是全球治理的不同集團。2008年7月,作為一名研究全球治理的學者,我前往日本北海道首次調研八國集團峰會,近距離觀察八國集團領導人如何討論全球治理的問題。八國集團就是七國集團加俄羅斯,但俄羅斯不能參與最為核心的全球經濟治理,所以核心成員仍然是美、英、德、法、意、加、日這七個傳統西方發達國家。
北海道八國集團峰會討論的主要議題是當時全世界所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2008年北海道八國集團峰會,不僅有G8(上圖),也有G8+5(下圖)
第一是金融危機問題。當年9月就爆發了全球性金融海嘯,7月召開八國集團峰會時已感受到了金融市場的波動和重重危機。八國集團討論的結論是:問題不是出在發達國家,而是出在中國、印度、巴西這些全球南方國家身上。它們提出所謂“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以及中國的高儲蓄率導致了世界經濟失衡,造成全球經濟危機”的論調。這當然毫無道理,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是從美國華爾街的次貸危機開始爆發的。
第二是氣候變化問題。當時爭論的話題圍繞世界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是美國還是中國,最后八國集團說是中國。這更是沒有常識,因為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數據顯示,美國才是全球溫室氣體第一大排放國。
第三是糧食安全問題。八國集團說全球糧價的飆升,尤其是非洲國家在國際糧食市場購買的大米、玉米價格飆升,是因為中國和印度這些國家人口過多,因此消費量也過多。
可以看到,八國集團最后將所有問題都歸結于發展中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不在這個討論桌上,反映出當時全球治理結構存在根本缺陷。在北海道,八國集團還舉行了與五個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G8+5),包括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時任印度總理辛格、巴西總統盧拉都參加了這個對話會,這反映出全球治理的結構實際上是發達國家所主導。
* 參與二十國集團爭取平等話語權,金磚國家初見雛形
國際形勢的發展比這些國家的外交更為快速,到了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嘯已全面爆發。至11月,美國已經意識到如果沒有中國、印度、巴西、南非這些國家共同參與治理,是無法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因此,在美國的倡議下,二十國集團從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機制提升為領導人峰會機制。該月召開的二十國集團華盛頓峰會的大合影中,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的右邊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左邊是時任巴西總統盧拉。這說明美國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些發展中大國、全球南方大國的重要性了。
2008金融危機后二十國集團成立,發展中國家“坐上主桌”
當時印度總理辛格在進入二十國集團會場時對印度代表團隨從說,“我們終于坐上了主桌。”這句話特別代表大家的心聲。這么多年來,一談到全球治理都是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主導,全球南方進不到全球治理的會議桌上,也因此常常會成為被批評的對象,即所謂“問題的一部分而非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印度總理此言其實代表了中國、印度、巴西這些全球南方國家的共同心聲。
但實際上,在全球治理中,光坐上二十國集團的主桌還不行,因為發達國家通過八國集團主導全球治理已經持續幾十年,如果全球南方國家只是參加二十國集團會議,很難有實質上的平等話語權。全球南方國家還需要自己內部開小會,在二十國集團會議桌上用同一個聲音說話。后來大家想到,在去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之前一定要先開一個內部會議,這就是最初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的來源。
三位圓桌嘉賓從左至右,中國、巴西、俄羅斯學者認真聆聽
2009年6月,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向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大國發出邀請,在葉卡捷琳堡舉行了歷史性的金磚國家領導人首次峰會。峰會聲明中寫了兩句話,“我們強調并支持,在國際法治、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由各國協調行動和集體決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極世界。”“我們將以循序漸進、積極務實、開放透明的方式推動四國對話與合作。‘金磚四國’對話與合作不僅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這兩句話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金磚國家究竟為什么能夠走到一起”。中俄印巴四國,無論其內部存在多大差異,但在全球治理改革、提高全球南方話語權的重大問題上具有高度共識,這也是推動金磚合作的持久動力。
2009年,金磚國家首次峰會在葉卡捷琳堡召開,中、俄、印、巴四國領導人參加
* 危機推動改革,發達國家被迫接納發展中國家
2010年4月,在巴西利亞第一次主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清楚地表達了金磚國家關于全球治理的立場,叫“共同愿景與全球治理”。世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全球治理卻沒有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是不可持續的。所以這其實表明了金磚合作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
當時還提出,“將努力盡快實現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改革,這項改革早該進行,國際社會必須推動上述改革產生我們預期的結果,否則有關國際機構將面臨出局的風險。”金磚國家已經明確地向美國、歐洲和日本喊話,如果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改革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很有可能會out(出局)。
果然這一喊話很有效,2010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改革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IMF將6%的份額讓渡給發展中國家,中國成為IMF第三大成員國,印俄巴在IMF的份額躋身前十。世界銀行也進行了改革,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了3.13%的投票權,發展中國家整體投票權從44.06%上升到47.19%,中國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上升為第三大股東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2010年4月25日,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通過了投票權改革方案
由此可見,金磚國家實際上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力量,換言之,金磚國家在世界上搞“改革開放”,改革就是推動全球治理的改革,開放就是推動世界的開放和維護經濟全球化。
2011年的金磚三亞峰會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國的倡議之下,南非加入金磚國家。當時出現了許多爭論,有人說南非的體量夠得上金磚嗎?其實不僅要看經濟數據,還要考量其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影響力。南非作為非洲的代表是比較合適的,而全球南方需要非洲的聲音。所以在金磚三亞峰會中,中國積極推動南非加入金磚國家。
務實合作(2012-2014)
創建金磚新開發銀行
2012年,世界銀行的改革到了一個關鍵時期。在時任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立克即將卸任時,金磚國家推動世界銀行內部圍繞“是否要繼續讓美國人壟斷世界銀行行長職位”進行了激烈辯論。
* 抱團推動改革
金磚國家于2012年初喊了一個口號“把世界銀行還給世界”。世界銀行自1945年創立以來,一直由美國人擔任行長,這在發展中國家、金磚國家看來毫無道理,因為世界銀行討論的是國際發展問題,討論窮國如何發展,為什么一定要由美國人擔任行長呢?在佐立克卸任時,金磚國家有很強的呼聲支持時任世界銀行副行長恩戈齊·奧孔喬-伊維拉擔任行長。伊維拉來自非洲,是尼日利亞前財政部長,且是女性、黑人,這很符合我們現在講的國際發展概念,尤其是如何幫助非洲發展。伊維拉如果能擔任世界銀行行長,就表明全球治理在變革,不再是白人、男性、美國人來講發展,而是由黑人、女性、發展中國家來講發展。
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當時連任競選的口號就是變革,不僅要在美國國內變革,還要在國際上變革。奧巴馬最初表示支持提名伊維拉擔任世界銀行行長,但在隨后的民主黨與共和黨進行大選電視辯論時,奧巴馬對自己能否連任沒有勝算,就在此提議上退步了。如果奧巴馬提名伊維拉,共和黨人必然會拼命攻擊:美國納稅人給世界銀行捐款頗豐,你居然不讓美國人擔任世界銀行行長?這可能導致奧巴馬失去部分選票,所以最后奧巴馬還是提名了美籍韓裔金墉,盡管有亞洲人形象了,但還是延續了世界銀行的陋習——由美國人來壟斷世界銀行行長的職位。這對金磚國家改革全球治理的理想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年初時喊的口號是“把世界銀行還給世界”,結果美國還是不還,怎么辦?
由此金磚國家有強烈的共同感受——如果只是祈求別人改革很難成功,必須自己做點什么,讓別人感受到如果老的組織不改革,新的組織就會建立起來并會逐步取而代之。這與國內的許多改革一樣,需要倒逼機制。
2012年,發展中國家期待的候選人伊維拉未獲提名,美籍韓裔金墉被提名并當選為世行行長
2012年3月,在新德里峰會上,金磚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一段話,“我們歡迎發展中國家提名候選人競選世界銀行行長。新的世界銀行領導層必須承諾將世界銀行轉變為真正反映所有成員觀點的多邊機構,包括其治理結構應體現當前經濟和政治現實。世界銀行的性質必須從主要協調南北合作轉變為加強同所有國家的平等伙伴關系,以解決發展問題,并不再使用過時的‘援助國—受援國’分類。”這就是金磚國家對發達國家發出的要加快世界銀行改革的嚴重警告。
與此同時,時任印度總理辛格還提出了一個倡議,“我們探討了建立一個新的開發銀行的可能性,為金磚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項目籌集資金,并作為對現有多邊和區域金融機構促進全球增長和發展的補充。”金磚國家開始探討成立屬于自己的多邊開發銀行了。
* 集中力量建設自己的機構
2013年3月,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后參加的首個多邊外交就是南非德班的金磚領導人峰會。在德班峰會上,五國領導人達成高度共識——要建立一個屬于金磚國家、發展中國家自己的多邊開發銀行。2013年8月,金磚五國財政部官員在新德里開啟了第一輪籌建多邊開發銀行的談判。2014年7月,在巴西福塔萊薩舉行第七輪談判時,中國的財長樓繼偉和其他四國財長共同簽署了建立新開發銀行的協議。
中印在金磚和全球南方內部確實有競合關系,比如在股權問題上,印度提議新開發銀行要平分股權,而中國提議要按照經濟規模來分配股權,最后采納了平分股權的倡議。比如在銀行總部設在何地上,中國提議放在上海,但印度提議放在新德里,最后談判的結果是放在上海,但首任行長來自印度,就是后來的卡馬特行長。在金磚國家內部,我們有競爭、有合作、也有協商,這其實也是觀察全球南方時很重要的因素。
2014年7月,金磚國家終于達成了成立新開發銀行的協議。金磚各國領導人“高興地宣布簽署成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協議,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500億美元,由創始成員國平等出資”。與此同時,金磚各國還宣布建立了初始資金規模為1000億美元的應急儲備安排,幫助成員國應對短期流動性壓力,加強全球金融安全網。至此,新開發銀行(NDB)和應急儲備安排(CRA)成為金磚國家加強務實合作的兩塊“金字招牌”。
2014年福塔萊薩峰會達成新開發銀行協議,2015年銀行在上海開業
擴大朋友圈(2015-2024)
從金磚到“大金磚”
2014年是金磚的大年,成功地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新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機制。下一步金磚合作的計劃是什么呢?
* 金磚+,成為2017年廈門峰會熱門話題
2015年,金磚國家在俄羅斯烏法簽署了《金磚國家經濟伙伴戰略》,該伙伴戰略提出未來十年,金磚要在金融、貿易、投資、制造業、礦業、能源、農業、科技、互聯互通上開展全方位合作。與此同時,大家也意識到金磚國家要擴大朋友圈,以提高金磚國家全球南方中的代表性。
2017年在中國廈門主辦金磚峰會,整個會場上都在說“金磚+”這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我們致力于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建立廣泛的伙伴關系,采取平等和靈活的方式同其他國家開展對話與合作,包括‘金磚+’的合作模式”。
2018年南非約翰內斯堡峰會,中國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合作倡議,叫作“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基地”,深化金磚國家在數字化、工業化、創新、包容、投資等領域的合作,這個基地目前位于中國廈門。
2020年進入疫情期間,金磚峰會在線上召開,莫斯科峰會確定金磚國家合作要采取經貿財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的“三輪驅動”模式。2022年是大年,金磚國家舉行北京線上峰會,中國方案里最重要的就是金磚要擴員,并且用了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話語,叫作“擴大朋友圈”,習近平主席說,?“金磚國家不是封閉的俱樂部,也不是排外的‘小圈子’,而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合作共贏的好伙伴。新形勢下,金磚國家更要敞開大門謀發展、張開懷抱促合作。”所以,在“北京宣言”里寫著“我們支持通過討論推進金磚國家擴員進程,需要在充分協商和共識基礎上通過金磚國家事務協調人渠道明確擴員進程的指導原則、標準和程序”。
2022年北京峰會上,“擴大朋友圈”正式進入金磚議程
* 達成擴員共識:申請國需滿足四個標準
2023年是擴員的關鍵一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峰會上爭論最激烈的話題就是到底哪些國家能夠加入金磚,因為自從擴員的邀請函發出之后,共有30多個國家非常積極地申請加入。當時就四條最重要的擴員標準達成了共識:第一,新成員國必須是新興市場或發展中國家,金磚合作總體上是圍繞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展開,所以必須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第二,必須具有地區和全球性影響力。第三,要支持多邊主義。第四,要致力于全球治理改革。
最后,在新聞發布會上,金磚國家領導人“贊賞全球南方國家加入金磚國家的強烈意愿,就擴員進程的指導原則、標準和程序達成一致”,并決定邀請沙特、伊朗、阿聯酋、埃及、埃塞俄比亞、阿根廷六國從2024年1月1日正式成為金磚新成員。金磚國家從最初的四國到五國,再到2023年擴員變成了11國。后來阿根廷由于國內大選領導人換屆而沒有加入,金磚國家成員國實際上從5國變成了10國。
2024年俄羅斯主辦金磚擴員后的喀山峰會,全球南方第一梯隊的陣容變得更加豪華。金磚國家歡迎全球南方對金磚合作展現出的濃厚興趣,核可金磚伙伴國模式文件,堅信金磚國家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伙伴關系將進一步鞏固團結、促進真正的國際合作,以造福所有人。
2025年7月6日-7日,巴西里約峰會,“大金磚”合作的格局正式成型。印度尼西亞于今年年初加入了金磚,成為第11個正式成員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白俄羅斯、烏干達、尼日利亞、玻利維亞、古巴成為金磚伙伴國。至此,金磚國家已經從最初的4個成員國,變為5個成員國,再變為今天的11個成員國+10個伙伴國了。金磚國家已經形成了以點帶面的形態,基本上在全球南方的每一個地方都有身影,具備了引領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
2025年里約峰會,11個成員國+10個伙伴國的大金磚格局正式成型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在大金磚合作如火如荼開展的當下,我們需要回溯當年金磚國家為什么會走到一起,其實這源于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結構的失衡。如果只有發達國家主導全球治理,最后會得出所有問題都是發展中國家弄出來的結論。只有金磚國家內部抱團,再通過二十國集團、聯合國等多邊機制與發達國家談判,全球治理才會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均衡。
金磚國家是對現行全球治理進行改革的重要力量。在金磚里約峰會召開期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說,誰敢加入金磚、誰敢跟金磚國家的政策保持一致進行反美,美國就對它加征10%的關稅。這句話非常無理。從金磚的發展歷程來看,金磚從不反美,金磚是對現有全球治理進行改革的機制,其目標是糾正全球治理的失衡。
現場全景
回到全球南方系列,金磚國家和全球南方是什么關系?金磚國家在全球南方中是先鋒力量,也是引領性的力量,顯示了全球南方在當今世界舞臺上的力量壯大,同時也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整理:李念 金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