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一架來自印度的專機緩緩降落,走下舷梯的,是印度五年來首位正式訪華的外長蘇杰生。
沒人想到,這位在出發前還放狠話、揚言印度要準備好對抗中國的強硬派人物,到了北京后卻像換了一個人。
蘇杰生不僅主動稱贊中印關系持續改善,更是當著王毅的面,罕見提出印度將堅持戰略自主、不受第三方干擾。
那么問題來了,蘇杰生為何突然180度轉彎?印度到底是想修復關系,還是另有圖謀?
還記得6月22日,此時的蘇杰生,正在接受印度多家媒體的采訪,他的語氣挑釁的宣稱,所有鄰國都必須遵循順印者昌,逆印者亡的邏輯,矛頭直指巴基斯坦和中國。
他還夸口說印度已補齊邊境基建短板,有能力在實控線捍衛利益。
更令人不適的是,他還借5月印巴空戰的余波,炒作中國支持巴基斯坦的虛假敘事,試圖轉移印度國內經濟放緩、外資撤離的焦點。
但就在他話音未落的24小時內,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被緊急派往北京,坐在王毅對面滅火。
這種前后不一的操作,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印度防長辛格此前也曾在上合組織防長會議上,拒絕簽署聯合聲明,還刻意挑撥巴基斯坦與其他成員國的關系。
7月13日,蘇杰生再度踏上中國土地,這一次,他帶著莫迪政府的明確任務而來。
這一次中方也給足了面子,不僅王毅親自接待,還安排了更高層級的會見,外交待遇破格提升。
這一舉動,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中方愿意推動中印關系重回正軌,但也劃下了清晰的紅線。
中國方面明確表示,中印作為發展中大國,應當成為相互成就的伙伴,實現龍象共舞,這是中方對中印關系的最大善意表達。
而蘇杰生的回應,幾乎是倒地式表態,他不再提對抗,不再提巴基斯坦,而是改口稱,兩國關系正常化可帶來互利共贏,并強調愿以領導人共識為指引,推進雙邊合作。
最重要的是,他當面承諾,印度不會在中印關系問題上受第三方影響。
這句話,等于直接把美國賣了,眾所周知,美國近年一直在編織所謂的印太戰略,企圖拉攏印度圍堵中國。
但特朗普政府是軟硬兼施,一邊拋出F-35戰機和衛星情報當誘餌,一邊揮舞關稅大棒,要求印度放棄購買俄羅斯石油。
印度出口的恒河蝦和水產品在美國市場滯銷,汽車行業也面臨關稅封鎖,苦不堪言。
而中國,是印度唯一能對沖風險的市場,2024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高達1384億美元,中國連續三年是印度最大貿易伙伴。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對印度簽證發放量同比增長15%,人文交流正在回暖。
尤其在稀土問題上,印度更是捉襟見肘,印度汽車業對中國稀土磁鐵的依賴極高,而中國掌握全球90%以上稀土加工產能。
隨著中方加強出口管制,印度多家車企發出警告,如果8月還拿不到稀土,整個產業鏈將陷入癱瘓。
雖然印度也擁有6900萬噸稀土儲量,但缺乏深加工技術,短期內根本無法自給自足,印度政府雖然計劃投資250億盧比打造本土稀土產業鏈,但那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在如此背景下,蘇杰生的變臉,并不令人意外。
中方在會談中重申原則,中印關系的發展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也不應被第三方干擾,中方歡迎印度改善態度,但更看重的是行動。
特別是在涉藏問題上,中方通過外交渠道對印度發出明確警告,打西藏牌,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這種提醒,是善意,也是底線,回顧過去幾年,中印關系幾經波折。
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將兩國關系推入冰點,雖然中方始終秉持和平解決原則,但印方頻頻在邊境地區加固設施,并在國際場合對中國進行抹黑。
直到喀山會晤,中印兩國領導人終于坐在了一起,就邊境局勢達成巡邏協議,此后,邊境地區局勢趨穩,成為雙方重新接觸的基礎。
此次蘇杰生訪華,也被視作為莫迪訪華鋪路,今年秋季,莫迪可能親自出席上合峰會,蘇杰生的表現,將直接影響中方是否愿意進一步推動高層互動。
而這一次,蘇杰生帶來的,不僅是言辭上的溫和,還有具體的合作訴求。
中印雙方正在討論恢復直航、擴大農產品貿易等議題,印度方面希望能在上合、金磚等多邊機制中與中方加強協調,避免再度陷入唱反調的尷尬。
中方對此表示歡迎,但也提醒印方,要合作,就要真誠,不能今天說合作,明天又攪局。
事實上,印度此前在金磚機制中就有前科,例如在今年4月的金磚會議上,印度因顧及與美國的關系,拒絕簽署聯合聲明,而在上合防長會中,又拒絕譴責以色列,處處表現得獨來獨往。
這種墻頭草式外交,不僅讓中方難以信任,也讓印度在多邊場合逐漸失去話語權,如今,印度若想改善在國際組織中的形象,必須拿出實際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